每日雜誌|15分鐘「跳島」新方案 區議會倡「水上的士」接通長洲南丫島 業界:同類街渡蝕百萬前車可鑑

政府銳意發展海島旅遊,長洲與南丫島同屬熱門離島景點,兩島僅一水之隔,卻無直航船隻,必須花近3小時返回中環碼頭轉乘渡輪,路線迂迴不便「跳島」。離島區議會近期提出開設「水上的士」航線,聯通兩島發揮協同效應,航程僅需15分鐘,多位區議員認為能延長旅客的停留時間,有利經濟。據悉,運輸署對開設新航線持開放態度,惟有船業人士指,過去曾有來往香港仔至長洲的街渡航線,因客量不足虧損百萬元離場,提醒必須評估客量,建議先從周末假日試運;業界另提議開發「街渡遊」的海上觀光行程,讓旅客體驗島嶼特色。 

每年長洲太平清醮皆吸引大量遊客。
每年長洲太平清醮皆吸引大量遊客。

 

曾有南丫島居民租船到長洲看飄色,船程僅15分鐘。
曾有南丫島居民租船到長洲看飄色,船程僅15分鐘。

 

香港有豐富的海島資源,長洲和南丫島皆是熱門旅遊景點,惟兩島沒有船隻往來,遊人必須花近3小時返回中環碼頭,轉乘渡輪「跳島」。

離島區議員劉舜婷指,南丫島沒有橫水渡前往長洲、坪洲及梅窩,過去曾與居民租船,在太平清蘸到長洲看飄色,由索罟灣開往長洲的船程僅15分鐘,「渡輪大約可以載150人,但包船要逾4000多元。」曾有居於長洲的教師前往南丫島通勤,每日花近百元租俗稱「卜卜仔」的小船跨島。

近日離島區議會提出,開設來往長洲和南丫島的「水上的士」航線,聯通兩島發揮協同效應,促進經濟。劉舜婷指,爭取開辦「水上的士」的原因,是由於街渡航行較慢,由南丫島前往長洲要近30分鐘,比渡輪花費雙倍時間,故一致渴望開辦最快捷的「水上的士」。

運輸署對開新航線持開放態度

據了解,運輸署派員出席區議會會議,對開設「水上的士」航線持開放態度。該區區議員葉培基指,不少旅客只在島上遊玩半天,便乘船返回市區,若然開辦航線,遊客早上抵達南丫島行山,下午可轉到長洲觀光和吃海鮮,甚至留宿一晚,「半天加上半天剛剛好。」他形容,兩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盼能加快推進增設航線。

區議員吳文傑也說,現時旅客會先前往大澳,及後乘車到昂坪及梅窩,再轉乘橫水渡到長洲,「不少人詢問如何前往南丫島。」另一區議員郭慧文亦言,聯通兩島有助提振經濟,方便居民往來,「現時不太方便,居民甚少前往另一島嶼,日後可以閒時到訪行逛。」

許多旅客到南丫島行山。
許多旅客到南丫島行山。

 

旅遊學者、職業訓練局酒店及旅遊學院課程總監(運作及發展)黃家榮則指,若增設「水上的士」,旅客編排行程將更具彈性,有助吸客帶動旅遊業。香港旅遊業僱員總會總幹事林志挺指,旅行團普遍會包船登島,若然日後島與島之間連接,或有利自由行旅客觀光。不過他亦指,一般由於小島嶼沒有太多景點,才有必要讓旅客跨島延續行程,而長洲和南丫島均是「大島」,旅客普遍在一個島上閒逛大半天,「一次去一個島已經足夠,下午3時許返回市區再到處走走,不用匆忙。」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亦言,長洲及南丫島知名度高,偶爾會有外國旅客特意前往遊覽,「增加交通配套,對旅遊業總有益處。」她補充,大澳同樣面對交通不便的難題,假日新大嶼山巴士公司要預留車輛疏導交通,使業界難以租車帶團進入漁村,「只能容納小型研學團。」而來往屯門和大澳(經東涌及沙螺灣)的渡輪班次疏落,「如果開辦『水上的士』的資源有限,大澳更有逼切性。」

不少旅客喜歡到長洲及南丫島吃海鮮。
不少旅客喜歡到長洲及南丫島吃海鮮。

 

業界冀政府開聲招標

有街渡負責人指,有興趣營辦來往南丫島及長洲的航線,建議先由周末及假日做起,而建設登岸設施等配套要跟上速度,「可以一試,但配套審批慢就死得!」惟他直言,「水上的士」航行速度快、設備較新,在各種船隻中具競爭力。此外,現時兩島有大型渡輪公司營運航線,他不敢貿然「參一腳」,「正常未輪到細公司營辦,除非政府開聲招標。」

過去曾有來往香港仔至長洲的街渡航線,因客量不足虧損百萬元終止營運。
過去曾有來往香港仔至長洲的街渡航線,因客量不足虧損百萬元終止營運。

 

不過,有相關人士不看好有關建議,提到過去有類似方案以失敗告終,約10年前,曾有船公司營運來往長洲和香港仔的航線,但因客量過少,營辦商終蝕逾百萬元離場。據吳文傑了解,當年有無牌渡輪營辦相同航線,只在人流多的時段開船,每月盈利約為4至5萬元,惟及後開辦正規航線卻蝕本,「許多時沒有乘客也要開船。」他認為前車可鑒,若然日後開辦來往長洲和南丫島的街渡,運輸署必須與船公司協商,增加營運彈性,以免重蹈覆轍。

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提到,船公司未能收支平衡,主要牽涉油費和船票的問題,近年政府資助部分船公司試用電動船,相信有助減輕營運經費,「如能減少油費,相信有空間降低票價。」

倡辦「街渡遊」海上觀光吸客

街渡負責人亦提出另一建議,他指,港人疫下不能外遊,島嶼人山人海,惠及許多街渡,但現時客量大不如前,部分船隻停航無用武之地。他建議,除了連繫不同島嶼,相關部門可考慮開辦「街渡遊」,讓船公司接載遊客到未開發的島嶼遊船河,也有吸引力,「可以不上岸,在海上欣賞自然景觀。」

運輸署回覆指,街渡渡輪主要往返本港較偏遠及一般不能經由陸路到達的地點,每日接載的乘客量普遍較少,需求大多不穩定,並會受天氣及假日等因素影響,尤以為配合郊遊需求而經營的服務為然。故此,署方對街渡的監管亦較為有彈性,以切合乘客多變的需求模式,「街渡渡輪服務可因應需求而調整班次或服務時間。」

運輸署續指,有意營辦新街渡或持牌渡輪服務(包括水上的士服務)航線的營辦商,可向署方提出申請,署方會按既定程序審批,考慮因素包括有否合適的停靠點及設施(例如碼頭或登岸梯級等)、乘客需求、現有交通服務及所建議服務詳情等。就開設來往長洲和南丫島的新航線建議,運輸署會繼續密切留意乘客和旅客對有關服務需求的變化,以及靠泊設施的情況等,與營辦商商討具體可行的方案,例如加強現有渡輪服務(包括水上的士服務)或開辦新的渡輪服務等,以應付需求。

南丫島上有很多外籍人士居住,有立法會議員建議設立交流空間,推廣國際文化。
南丫島上有很多外籍人士居住,有立法會議員建議設立交流空間,推廣國際文化。

 

陳學鋒倡串連兩島景點 融匯國際特色吸客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若然日後開設「水上的士」航線,應串連兩島景點,發揮融匯國際的特色吸客。

港府銳意善用海岸線和島嶼發展旅遊,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同意做好交通配套,落實環島遊及跨島遊。他指,疫後旅客的旅遊模式改變,傾向發掘特色旅遊,而非到訪傳統旅遊景點,日後若然開設「水上的士」航線,應該讓長洲和南丫島有關連性,吸引旅客「跳島」。

陳舉例,許多人到南丫島行山,而島上有很多外籍人士居住,建議設立文化空間,售賣國際美食及推廣國際文化,以配合長洲有很多傳統特色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太平清醮舉辦搶包山和飄色巡遊等,「發揮融匯國際的特色。」他認為,業界可進一步思考,如何提供非節慶的特色體驗,吸引旅客一年四季到訪不同島嶼玩樂,增加香港的旅遊景點。

「水上的士」是政府唯一認可的維港水上觀光航線。
「水上的士」是政府唯一認可的維港水上觀光航線。

 

營辦商或要自負盈虧 離島區議員做說客

現有「水上的士」航線穿梭維港兩岸為主,有區議員在會議後,跟渡輪公司商討加開離島航線的可行性。

「水上的士」是香港特區政府唯一認可的維港水上觀光航線,自2021年7月開辦,初期只提供來往紅磡及中環(經尖東)航線,後來新增來往尖東及西九龍(經灣仔及中環)航線,以配合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開幕;上述航線於2023年10月起合併,改為來往尖東及中環(經灣仔),並增至每日行駛7個班次,當中首兩個班次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停靠西九龍,去年乘客量達11.3萬人次(見表)。

 

港九小輪指要視乎客量

離島區議員温揚堅指,與運輸署面談後,認為官方或不會額外投放資源或補貼推動離島區「水上的士」航線,「營辦商要自負盈虧。」他續說,會議後有跟港九小輪商討,對方表示營辦新航線要視乎客量,「正說服他們在周末試行2至3個月。」

記者:仇凱瑭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