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Easter)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基督教社會,是非常隆重的宗教性節日。主要是紀念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3天後耶穌復活的事蹟,聖徒們熱烈慶祝耶穌的重生。復活節規定必定是在星期日舉行的。
在西方社會,復活節是重大節日。復活節假期通常都是由星期五的耶穌受難日開始,直至星期一。
星期日被稱為「復活節」, 原來《聖經》上面記載著,耶穌基督被門徒出賣,繼而被帶上法庭,並在星期五被人釘死於十字架上。
由於猶太人的法律,星期六是安息日,一切活動都要停止,基督的追隨者只好在星期五日落前將基督的遺體草草安葬在一個墓穴內,就匆匆離開。到了星期日早上,當人們再次去到基督的墓穴時,就發現不見了耶穌的屍首,信徒們知道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
自此,基督徒就將紀念基督復活的星期日稱為「復活節」,這就是復活節的起源。
而同時,復活節之前的星期五,就定為「受難節」,紀念耶穌基督的受難。
紀念耶穌基督受難
人們總會覺得奇怪,為何每一年復活節假期的日期都是不固定的,有時候會早在三月底就過復活節,有時候又要等到四月下旬才是復活節。
在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於1963年出版的《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典中,「Easter」(即復活節)一條清楚地寫出了對復活節日期的有關規定:「復活節,在三月二十一日或該日後月圓以後第一個星期日。」也就是說,後人在決定每年的哪一天紀念耶穌復活時,是經由西曆、陰曆與星期計算合併出來的,這種計算造成了每年復活節的日期變化。
此也似中華民族慶祝農曆新年初一相同的道理。
此外,教堂都會舉辦特別的復活節主日崇拜。復活節的核心來自新約翰聖經的敘述: 耶穌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死後三天(主日)死裡復活,這個奇跡象征戰勝死亡、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信條,也象征代表希望、重生和永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