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30多個亞洲與非洲國家齊聚印尼萬隆,304名代表肩負半數世界人口的期盼,首次公開對話「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與發展經濟」等共同議題,並在東西冷戰夾縫中尋求第三世界的出路。70年滄桑巨變後,當年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所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其發展軌跡究竟如何?
從硬性數據看,第三世界國家確實取得顯著進步。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統計顯示,基本民生指標呈現明顯改善。平均壽命從1950年代的約30歲延長至今日最不發達國家的65歲,反映公共衛生與醫療基礎設施的長足進步。營養狀況亦有質變,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從1970年的34.8%降至2015年的12.9%,顯示糧食安全和營養政策的成效。
教育方面同樣取得重大突破,全球成人識字率從1950年的55.7%大幅提升至2015年的86.2%,亞非地區因普及義務教育尤為顯著。極端貧窮人口比例也呈加速下降趨勢,從二戰後至1990年間每年平均下降0.5個百分點,加速至1990-2019年間的每年1個百分點。2024年全球僅8.5%人口生活在每日低於1.90美元的貧窮線以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也印證,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指數」持續攀升,生活質量普遍改善。
然而,若深入檢視結構性指標,第三世界與西方先進國家的根本差距不僅未縮小,反而在某些關鍵領域持續擴大。研發投入方面,2020年歐美地區平均將GDP的2.62%用於研發,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研發投入增速仍明顯落後。高等教育差距同樣懸殊,2000年歐美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約75%,撒哈拉以南非洲僅4%,相差71個百分點;到2020年,這一差距仍高達70個百分點,幾無改善。
更為根本的是,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於低端環節,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生產和資源出口,難以突破進入高附加值產業。在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領域,由於先進國家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發展差距甚至進一步擴大,形成新型依賴關係。
七十年前的萬隆會議旨在促進亞非國家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形成了以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為核心的「萬隆精神」。這一精神雖經歷國際格局多次重組的考驗,但確實幫助亞非國家走出了一條艱難但持續發展的道路,人民基本生活水準得到明顯改善。
然而從西方國家的視角來看,從冷戰時期的冷眼旁觀,認為會議的實際影響力有限;到現代美國一些較友善的學者願意將萬隆會議視為全球南方國家尋求自主發展道路的里程碑。彼此立場各異。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發展中國家如何與西方國家對話交流,其挑戰將比過去更嚴峻,然而,如果能透過更多的合作機制共同發展,或許能夠一步步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萬隆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更是爭取在全球治理中,共同構建更加包容、可持續的全球發展藍圖。不同,國家之間的協商如何創造機會,求同存異,仍是不變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