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煙硝味四起,雙邊互嗆不退讓。前白宮官員何瑞恩訪問中國10天後發推文表示,中國因應貿易戰的計劃包括避免遭孤立及拉高美國消費者的痛苦值。
前白宮國安會官員、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12日在社交平台X發文表示,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下,中國著手打擊美國痛處。北京認為,可以鎖定美國戰略部門採取報復行動,限制對美出口關鍵物資,對美國經濟施壓,並提高美國消費者的痛苦值。中國同時將試圖降低對美國商品的依賴。何瑞恩寫道,北京正在釋出訊號,表明將堅持下去,等待特朗普政策轉向,「我不認為任何一方會在短期內讓步」。
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全球關稅攻勢,尤其是針對中國進口商品以來,這全球兩大經濟體就一直處於快速變化的邊緣政策博奕中。美國目前對中國的關稅已累計達145%,這包含特朗普上周加碼的125%新稅率,以及他重回白宮後不久就上路的20%關稅。中國則回敬以125%的關稅。
美財長仍希望與中國達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14日表示,美國與中國的經濟沒有理由必須分道揚鑣,又說即使這兩個經濟強權相互威脅祭出關稅,雙方還是可以達成協議。貝森特強調,與中國達成協議會比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更困難,因為「中國是我們最大的經濟競爭對手,也是我們最大的軍事對手」。
美國《外交事務》指出,特朗普政府認為自己對中國及所有與美國存在雙邊貿易赤字的經濟體,擁有博弈論中所謂的「升級優勢」。根據蘭德公司報告的定義,升級優勢意味著「一方有能力以對對手不利或代價高昂的方式升級衝突,而對手則無法同樣回擊」。如果這種邏輯正確,那中國、加拿大及任何對美國關稅進行報復的國家,的確是在打一手爛牌。但這種邏輯是錯誤的:在這場貿易戰中,擁有升級優勢的是中國。美國從中國獲得大量關鍵商品,這些商品在短期內無法被替代,也無法在本土以可接受的成本製造。
中國作為順差國,放棄的是銷售收入,即錢;而美國作為赤字國,放棄的則是無法在國內有競爭力生產甚至無法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影響會落到具體行業、地區或家庭,出現供應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