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白熱化,美中互相加徵關稅一波比一波高,歐盟、日本等國忙著一邊準備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一邊做好萬一談判不成的準備。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亞洲經濟四小龍」中的香港和新加坡都表明,會繼續維持自由港的定位。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發表加稅計劃以及對取消大陸香港的小額包裹免稅政策,另徵120%的高昂。過往憑藉高度開放取得成功的香港面臨小額包裹寄不出、出口商難出貨,以及駐美經貿辦可能被逼關閉的風險。在北京連連出招,與美國硬碰硬的情況下,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在例行網誌上表示,香港會維持自由港定位。他承認,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強調,政府會繼續留意和評估事態發展,並為香港企業提供支援,包括協助資金周轉、開拓新市場、資助和支持企業加快數碼轉型,以及「及時提供資訊」,管理風險。
新加坡雖然被加徵的對等關稅僅10%,不過,新加坡危機感十足。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早前發言表明會繼續維持自由港的定位,不過他亦擔憂雖然現階段受到的直接衝擊有限,但如果各國效法美國,拋棄世界貿易組織的自由貿易體制,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型經濟體,就有被排擠、邊緣化,甚至被遺忘的風險。
自由港能否變成避風港成為外界關注的問題,對其前景抱悲觀態度的意見不在少數,因自由港都非常依賴貿易,世界貿易的萎縮會帶來直接打擊,且區域供應鏈結構複雜也會對其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但也有輿論認為自由港堅持零關稅定位,就可以取得很大的貿易優勢,可以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購物天堂和避稅中心;亦有聲音指,美國可能強制在當地上市的中概股退市以及一些中資企業,最終可能會回流亞洲,轉向香港與新加坡。
如何在關稅亂局中盡量保全自己,繼而發揮自由港的特色,這一切都考驗香港與新加坡政府和業界的應變能力,以及韌性。就目前來看,首要是進一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方能減少經濟不確定與貿易戰的衝擊。2023年,美國是香港第二大出口市場,出口總額為2,725億港元(349億美元),佔整體出口市場的6.5%。此外還要擴大經貿朋友圈,加快產業升級轉型等。自特朗普首個任期發動貿易戰以來,香港已多方轉向,目前,香港正與沙特、孟加拉、埃及、秘魯討論簽署投資協定,爭取加入RCEP;此外,香港與內地協作也是其中要優勢之一。而新加坡除去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外,與北亞、歐盟等地都有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可利用這些協定基礎嘗試深化貿易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