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房債務問題仍需時解決,德勤中國重組、企業轉型與成本轉型服務全國主管合夥人何國樑表示,在過去4年,內房銷售、信心及流動性等基本面都沒有任何改變,但預期今年內房重組趨勢將由境外轉至境內。另外,其他輕資產行業有重組風險,包括與房地產相關、電動車,以及受美國關稅影響的製造業、農業、零部件生產等。
海外難融資 「殼又不值錢」
德勤中國重組、企業轉型與成本轉型服務合夥人朱靜汶表示,由於國內的保交樓壓力仍在,所以房企沒有資源做境外重組,又引述Debtwire數據稱,自2021年起,在62間中國開發商合共約1470億美元的違約境外債券中,境外債券持有人收回資金只有0.6%。

何國樑透露,部分小型內房大股東會認為海外上市公司平台已沒有價值,「融唔到資,殼又不值錢」,因而考慮清盤,不用進行海外談判,專心做國內重組,可謂「金蟬脫殼」。
下輪救市或聚焦三、四線城市
中央積極「救內房」,該行重組、企業轉型與成本轉型服務總監鄧天恩表示,以公司處理數間大型國內房企重組的經驗來看,去年10月內地政府推出的內房「組合拳」是全面,但明顯對一線或二線城市的幫助較大,惟現時有債務問題的房企樓盤未必聚焦於一線或二線城市,故即使對於大型房企,「組合拳」效用有限,未足以力挽狂瀾、造成V型反彈。
不過,他預計內地會再推有效的措施,下一輪可能聚焦三、四或五線城市,或者出台一些定向措施。
二次重組讓企業削減更多債務
融創中國(1918)早前公布展開第二輪境外債重組,為內房首例。何國樑表示,進行二次重組是將還款期拉長及「削債深啲」,相信此為未來趨勢。鄧天恩補充說,二次重組的出現是因為做一次重組時太樂觀,而三或四次重組的機率遠比二次重組低,並反問「第二次(重組)都死,會否仍有人與你做重組」。不過他指出,二次重組可讓企業削減更多債務,待新一輪政策及經濟向好時,便可輕裝上陣。
鄧天恩指出,該行留意到境內債權人在政策和態度上有所轉變,開始認為若不採取行動收回款項,自身便需要開始負上責任,故預期會有越來越多境內重組出現。除了房地產外,接下來會見到與房地產相關、電動車,以及受美國關稅影響的製造業、農業、零部件生產等行業有重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