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秘史︱勁過荔園?上海大世界新奇好玩遊客逼爆 抗戰時被炸屍塊裝20卡車︱多圖

荔園是香港人的快樂回憶之一,而具有百年歷史、曾是遠東最大遊樂場的上海「大世界」則是老上海的象徵。上海「大世界」承載着老上海的繁華記憶。它見證了民國時期的紙醉金迷,也經歷了抗日戰爭的慘烈轟炸。從歌舞昇平到戰火紛飛,這座建築的命運與中國近代史的動盪緊密相連。

遠東第一遊樂場

1917年,上海富商黃楚九創辦「大世界」,選址法租界與華界交界的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毗鄰繁華的南京路。這座四層高的建築融合中西風格,設有劇場、電影院、雜耍舞台、哈哈鏡等設施,迅速成為上海市民的娛樂天堂。

「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曾經是許多老上海人和外地人的一句口頭禪。當時的大世界以「新奇好玩」聞名,每日吸引上萬遊客。一樓的「十二面哈哈鏡」讓遊客捧腹大笑;二樓的京劇、越劇、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輪番上演;三樓的魔術、雜技令人驚嘆;頂樓還設有露天茶座,可俯瞰上海夜景。此外,大世界還引進西方電影、社交舞等新鮮事物,成為摩登文化的象徵。

1930年代,大世界達到鼎盛,不僅是平民的遊樂場,也是文人雅士的社交場所。張愛玲在小說《傾城之戀》中描寫主角在此約會,而現實中,阮玲玉、周璇等明星也常在此亮相。

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17年7 月14日《申報》刊登《大世界開幕記》。(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17年7 月14日《申報》刊登《大世界開幕記》。(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20世紀20年代末的大世界。(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20世紀20年代末的大世界。(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早期大世界遊樂場內景照,可見設有「摩天輪」。(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早期大世界遊樂場內景照,可見設有「摩天輪」。(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48年的大世界門外,滿是廣告招牌。(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48年的大世界門外,滿是廣告招牌。(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20世紀50年代大世界中央露天劇場。(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20世紀50年代大世界中央露天劇場。(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20世紀50年,大世界被改名為人民遊樂場。(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20世紀50年,大世界被改名為人民遊樂場。(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跑冰」(滾軸溜冰),大世界的娛樂項目之一。
「跑冰」(滾軸溜冰),大世界的娛樂項目之一。

 

大世界曾發行《大世界報》。
大世界曾發行《大世界報》。

 

上海大世界始創人黃楚九。
上海大世界始創人黃楚九。

 

大世界哈哈鏡(1962年)。(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大世界哈哈鏡(1962年)。(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50年代大世界排隊進場的遊客逼爆整條街道。 澎湃新聞
1950年代大世界排隊進場的遊客逼爆整條街道。 澎湃新聞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廣州1800艘花艇見證風月盛世 一場大火燒死近千妓女嫖客內幕

大世界墜彈慘案

然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的繁華戛然而止。8月14日,中日軍隊在虹口激戰,國民政府空軍出動轟炸日軍據點,中彈後原準備將所攜帶的兩枚重磅炸彈投放到空曠的上海跑馬廳,卻因導航失誤,誤將炸彈投向大世界附近。當天下午4時27分,兩枚重磅炸彈在鬧市爆炸,大世界門前瞬間屍橫遍野。

據當年的《申報》記載,爆炸造成上千人死傷,屍塊散落方圓百米,當局出動20輛卡車才清理完畢。許多受害者是避難的平民,包括婦女和兒童。由於事發時大世界仍在營業,遊客與路人無處可逃,現場慘不忍睹。

1950年代大世界的宣傳畫。 澎湃新聞
1950年代大世界的宣傳畫。 澎湃新聞

 

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

 

1937年8月14日大世界前墜落炸彈後慘狀。(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1937年8月14日大世界前墜落炸彈後慘狀。(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抗日時期,大世界裡住滿了難民。(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抗日時期,大世界裡住滿了難民。(上海黃浦區檔案館)

 

「文革」期間,大世界被摘牌。 澎湃新聞
「文革」期間,大世界被摘牌。 澎湃新聞

 

改造後的大世界閱覽室,掛有毛澤東、斯大林像。 澎湃新聞
改造後的大世界閱覽室,掛有毛澤東、斯大林像。 澎湃新聞

 

1959年紅霞歌舞團在大世界演出。 澎湃新聞
1959年紅霞歌舞團在大世界演出。 澎湃新聞

 

近代的上海大世界。 界面新聞
近代的上海大世界。 界面新聞

 

近代的上海大世界。 界面新聞
近代的上海大世界。 界面新聞

 

2017年的上海大世界。 (大世界文化運營有限公司)
2017年的上海大世界。 (大世界文化運營有限公司)

 

1980年代大世界外景。 澎湃新聞
1980年代大世界外景。 澎湃新聞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中國首場現代選美為賑災 杜月笙暗助軍閥情婦當「上海小姐」

這場悲劇被稱為「大世界墜彈慘案」,是上海抗戰期間最慘烈的平民傷亡事件之一。事後,日方否認責任,而國民政府則指責日軍干擾空軍通訊導致誤炸。真相至今仍有爭議,但無疑的是,大世界從此蒙上戰爭陰影。

隨著日軍的推進,為避戰火,難民湧入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大世界亦一度停業收容難民1萬餘名。為他們籌集糧食、衣被,在露天處砌起兩座大灶,上下午兩次施發白粥。後來,租界內難民逐漸遣送原籍,大世界重回娛樂歡場。那時,四周被日軍佔領,租界內卻畸形繁榮,孤島時期,「大世界」比以往還紅火。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1500年歷史少林寺為何遭軍閥石友三火燒? 劫難前珍貴相片曝光

風靡全國到集體回憶

抗戰勝利後,大世界雖恢復營業,但昔日風光不再。新中國成立後,大世界數次易名,1955年,大世界收歸國有,便更名為「上海人民遊樂場」。1966年「文化大革命」剛開始,大世界一度改名為「東方紅劇場」,然後成為外貿倉庫,1974年,改名為「上海市青年宮」。1987年大世界才再度恢復原來的名稱,向遊人開放,但隨着現代娛樂方式興起,其影響力大不如前。

2003年,因建築老化,大世界停業整修。2017年,它以「非遺展示中心」的身份重新亮相,試圖以文化傳承延續歷史。如今,大世界仍是上海的地標,但更多是作為一座承載記憶的博物館。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