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青年女性教育學者出任主席 第16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下月舉行

三月是美國女性歷史月,眾多傑出女性在美國各行各業都取得引人矚目的成就,教育界更是如此。即將在下個月舉行的第16屆哈佛中國教育論壇(CES)即將開啟一場關於教育傳承與創新的精彩旅程,領導本屆論壇的是兩位青年女性教育學者張馨月和陶思檸。

今年的哈佛中國教育論壇以「造炬成陽:以傳承與創新,啟全球教育新章」為主題,致力探討從本土實踐到全球行動的發展路徑,將傳承與創新緊密結合,共同推動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與永續發展。主辦方相信,唯有將傳統的力量與創新的思維結合,才能點燃教育的未來之炬,開創更包容、更永續、更多元化的全球教育格局。無論是本地的課堂,或是國際的教育網絡,都將在這過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共同書寫新時代的教育篇章。

據悉,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成立於2010年,是哈佛教育學院官方的學生組織,也是美國頂尖高等學府中對中國教育關注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公益平台。秉持「啟發、創新、影響」的使命,一年一度的論壇旨在連結中美教育實踐者、學者、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及各界領袖精英,促進與中國教育相關的深度討論,支持教育實踐,鼓勵教育創新,推動成果展示。

透過創新實踐擴展教育力量

本屆論壇主席張馨月本科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專業,目前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攻讀人類發展教育碩士學位。在學術方面,她有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曾參與在中國、美國、英國、西班牙和波蘭等地舉行的多場學術會議,並在其中擔任會議主持和組織策劃工作。此外,張馨月在英國擔任中文教師,這段教學經驗激發她對語言教育的深厚興趣。因此張馨月的研究逐漸聚焦應用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領域,特別著重於語言學習動機、雙語/多語現象及繼承語言的發展和研究。

目前張馨月是跨領域人工智慧協會(IAIA)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並領導語言與傳播部門的工作。她致力推動全球多語教育的創新,希望透過她的研究和實踐,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包容性的多語教育體系中成長,不因語言背景而受到限製或邊緣化。除學術和專業領域,她對藝術品、時尚設計、中國傳統文化、舞蹈、閱讀,以及自媒體創作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些興趣不僅豐富張馨月的生活,也為她的研究和教學帶來新的視野和靈感。

論壇副主席陶思檸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畢業於哈佛教育學院人類發展與教育。目前陶思檸在哈佛教育學院擔任研究助理,同時兼任社區學習中心的ESOL教師。她的研究領域涉及語言教育、科學素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移民學生支持等方向。陶思檸傾向於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例如課堂觀察、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和話語分析,在支持多語言學生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對多語言認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對陶思檸而言,教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為更支持教師,她也和當地公立學校的老師們緊密合作,共同探索多語言學習環境的建構。作為劍橋社區學習中心的ESOL教師,陶思檸也為成人移民英語學習者提供語言支持,倡導包容性和文化可持續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本地社會。

兩位論壇主席期待透過本次論壇,同與會者攜手見證教育如何在傳承中堅守根基,在創新中突破藩籬,跨越地域與文化的邊界,釋放全球影響力。她們表示,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或技能塑造,更是激發潛能的原點,是連結個體與世界、促進未來變革的持續能量場。

「多維探索,激發教育生命力」與「人文科技,迎接教育新浪潮」為過去兩屆論壇奠定深厚基石。今年論壇將繼續以教育為核心,從本土文化汲取靈感,透過創新實踐將教育的力量擴展至全球各地,在這一進程中,賦能個體與社會,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本屆論壇主席張馨月。主辦方提供

本屆論壇副主席陶思檸。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