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中的台美關係前景」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7日晚間與紐約智庫「Network 20/20」合辦「變局中的台美關係前景:美國是否需更新其對台政策,台灣又該如何因應?」,前「新聞周刊」駐中記者石宇(Isaac Stone Fish)主持,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蕭良其及紐約「外交關係協會」亞洲事務研究員石可為(David Sacks)擔任與談人共近百人出席,現場互動及提問氣氛熱絡。

經文處長李志強開場致詞指出,在川普第二任期執政下台美關係的新篇章中,台灣仍將致力於強化與美國及全球理念相近夥伴的長期友誼。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地位,推動美國的創新及工業發展,互補共創雙贏。

面對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台灣持續加強防禦能力。自2016年以來,國防預算增加80%以上,目前佔中央政府預算的20%,超過美國的12%。全力投入國防改革,增強社會韌性,並將提高軍事支出到GDP的3%以上,以確保台灣的安全。

座談會中,與談者聚焦分析當前國際局勢變化下的台美關係發展前景,並就特朗普政府對台政策的可能調整方向、台灣應如何因應國際情勢變化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石可為表示,台灣對亞洲權力平衡至關重要,倘台灣淪陷,將使日本、南韓、澳洲及菲律賓等國,對其與美國同盟的永續性及對美國防衛承諾的可信度產生質疑。相較於拜登前政府著重將這時代定義為民主與威權主義間的競爭,致力於捍衛共享價值,特朗普基本上對這些概念並不關心,故台灣需調整其公開立場,重新思考美國為何應關注台灣。

蕭良其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國安機構中有些位處關鍵位置的重要人物如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及國安顧問沃茲(Michael Waltz)等人,他們的觀點反映其等清楚認知中國為美國帶來的長期戰略挑戰,支持盟友及夥伴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威權主義侵略時保持堅定決心的必要性。而《台灣關係法》作為美國外交政策框架中獨特的立法,46年來為台海和平穩定提供了持久的法律基礎,預期第二屆川普政府將延續此政策傳統,繼續履行向台灣提供防禦性軍事物資及服務、支持其經濟文化發展、以及維護其國際參與空間的承諾。

Network 20/20是由教育家Patricia Huntington於美國發生911事件後,有感美國公眾對國際事務認識不足而設立的獨立運作非營利組織,目的在連結私部門與外交政策圈,促進其會員對外交政策及全球挑戰的暸解及討論,會員多為金融、科技業及醫療界等各行菁英。

座談會現場。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