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余非:美俄通話誰最怕?馬克龍的「表白」曝露了甚麼?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5年2月24日

余非:美俄通話誰最怕?馬克龍的「表白」曝露了甚麼?

俄烏戰爭最近有急轉彎式的變化,本集節目整理最新發展。在最近的各種轉變當中,最多人熱議的其中一點,是特朗普得罪人多,會不會令中國得益?誠然,特朗普上場確實會令國際環境多了利好中國的因素,而主要還不是因為特朗普得罪了一些國家,是特朗普政府對外會奉行收縮致策,以主攻美國內政為優先。至於歐洲,可以透過馬克龍的「表白」,檢視當前歐洲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狀態。

2月10日和17日這兩個星期的新聞條目多、訊息量大,我也要刻意留心日期才識別出當中的先後次序。對我而言,先後次序很重要,因為有次序,才能理解因果關係,從而作深入的分析觀察。

先說2月10和17日這兩個星期發生的兩件頭等重要的大事。首先是2月12日(星期三),特朗普竟然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用「竟然」來形容,是因為上一任的拜登用殺人者(Killer)來形容普京。特朗普這轉變是之前的相反。事後知道,特朗普當天也有跟澤連斯基通電話。特朗普用a very good talk(一個很好的通話)來形容跟普京的通話,卻用not such good talk(不是那麼好的通話)來形容澤連斯基那通電話;大意是說澤連斯基手上根本沒有牌,卻裝強硬。潛台詞是,跟你澤連斯基談也沒用,你根本未夠斤兩坐上談判桌。

而第二件頭等大事是一個星期之後,2月18日,美俄外長以代表團方式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了一場長達四個多小時的會談。據報,雙方達成至少四項共識,包括:涉及修復美俄外交關係;為結束俄烏衝突尋找方案;考慮美俄在衝突結束後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合作;以及確保這些過程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推進。

上面兩件是一級、重中之重的大事!是俄烏戰爭近來發生轉變的軸心。其他事,是圍繞著上面兩件軸心大事來轉。接下來談重要性次之、第二級重份量的一件事,就是美俄、或稱俄美領導人通電話兩日後(星期五),美國副總統萬斯的發言。萬斯出席了為期三天的慕尼克安全會議,日期為2 月14(星期五)至16日(星期日)。萬斯在第一天、14日星期五便發言,做了一場震驚歐洲、但沒有掌聲的講話。這場講座的內容十分重要,有機會,例如在直播時或會再跟大家多說幾句。萬斯在會上說(大意):我最擔心歐洲面對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俄羅斯或中國,也不涉及任何外部勢力,我擔心歐洲的威脅是來自內部。歐洲正背棄了一些最基本的價值觀,以及與美國共用的價值觀。萬斯指的是歐洲禁止右翼政黨加入政府,以及打壓他們的言論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於2月24日進行大選,之前馬斯克公開支持德國的右翼反移民小黨,而萬斯是為這個方向加碼發炮。至於俄烏戰爭,不是萬斯講話的重點,被輕輕帶過。而同一日,特朗普對記者表示萬斯的講話非常出色;即是背書副總統的言論是他同意的,不是萬斯出格的個人表演。

為近日的新聞排次序,是讓大家知道,2 月12日,歐洲國家在沒有心理準備下發生美俄領導人通電話事件;於是,歐洲各國最正常的預期,是兩日後、14日舉行的慕尼克安全會議,萬斯會談一下特朗普政府對俄烏和談的最新態度。然而,他們等來的,非但不是相關訊息,是等來萬斯的批評和教訓。歐洲各國感到意外,可想而知。

以下談一件重要性再次一級、第三級重要的事,就是2月12日美俄領導人通電話當日,美國國防部長去了北約總部開會,是個烏克蘭問題的小組會議。會議上,新任國防部長海格塞斯表明,烏克蘭的邊界不可能回到從前,烏克蘭加入北約也不現實。

可是說,由2月12日至14日,普朗普在外交上打了連環拳。

至於2月18日美俄外長代表團在沙特會面的前前後後,又發生了哪些第二級重要的事件呢?以下數一下。主要是由法國馬克龍帶頭的一些事,因為德國正好碰上大選,未來由誰當德國總理也是未知之數,所以主力落在馬克龍、一個沒有連任壓力的政治人物身上。

據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有跟歐洲各國領導人打招呼。估計是通報了美俄外交部長會在沙特見面這件事,日期是慕尼黑安全會議結束後。馬克龍應該是知道有這次會面,於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最後一天、2月16日星期日,於社交平台發帖,表示與沙特王儲就烏克蘭問題進行了交流,並討論了如何以「歐洲人為中心」實現和平。馬克龍搶在美俄外長會面前公開表態,表示歐洲人是事件的中心,不應被排除在外。此外,馬克龍立即在2月17日與德國、英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荷蘭和丹麥的政府首腦,以及北約新任秘書長呂特開會討論對策。還在18日之後的19日(星期一)召開第二次緊急會議。可想而知,歐洲對談判沒有他們參與十分緊張。

而最新近的發展是2月最後那星期,法國等歐洲領導人會訪美,面見特朗普。

上面就是環繞兩件一級大事的歐洲反應,而且以馬克龍為主。

節目下半部談歐洲,看看歐洲會不會因為特朗普的表現而改為親近中國?歐洲會不會不跟美國玩之後、轉去跟中國玩呢?要回答上面這些問題,就要認真深究歐洲一些老帝國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意識形態?而可以觀察的線索落在馬克龍身上。2月18日美俄外長代表團見面前後,歐洲都召開了緊急會議。而即將訪美的馬克龍,在緊急會議後、出行訪美之前(2月20日前後),公開說了很多話。

這些話當中最吸睛的那幾句,例如馬克龍說:「我要告訴特朗普,對俄軟弱,還怎麼跟中國打交道」,已被不少媒體用作新聞標題。以下談我特別有印象的幾句。

馬克龍說(以下是大意):我和特朗普互相尊重我,我會告訴他,在面對(普京)總統時你不能軟弱。這不是你的行事風格,不是你的本性,也不符合你的利益。馬克龍還說:特朗普現在的作為,會令處理俄烏衝突的方式存在不確定性,讓美國盟友們感到擔憂。

我的觀察是,馬克龍言下之意是仍對特朗普存「一絲希望」,認為特朗普不是真的會向普京讓步。他希望特朗普是在耍手段,如此而已。馬克龍於是表示,這些「令當前存在不確定性」的處理,會令歐洲盟友擔心之餘,也令俄羅斯對現實存在不一定真的幻想。

曾幾何時,我們一直以為是美國拜登政府拖歐洲落水去打那場俄烏之戰。但是馬克龍的反應暴露了事情的另一面——就是歐洲某些大國並不完全是被動地介入這場戰爭,就像馬克龍這類政客,甚至北歐也很多人想借美國之力消滅俄羅斯。看來,俄烏之戰發動得起來,不能只「歸功」於美國。

馬克龍的發言反映了一種歐洲心態,就是即使被美國吸血,被美國逼著買貴價液化天然氣,出於文化認同和意識形態作祟,他們情願被美國吸血,被美國炸了他們的北溪二號,也要選擇憎恨普京和俄羅斯;憎恨一個長期供應價錢合理的天然氣給歐洲的國家——俄羅斯。而且為了消滅這個提供能源的近鄰,如馬克龍之流的政客不惜跟美國合作、抱美國人的大腿,目的就是為了對付俄羅斯。 馬克龍還表示,他不打算向烏克蘭派遣法國士兵,但如果達成結束衝突的協議,法國可能會派遣軍隊與盟友一起執行維和任務。歐洲多國正考慮為烏克蘭組建一支近三萬人的「保障」部隊。我的觀察是,歐洲國家想用戰爭處理俄羅斯,卻又不想直接出兵。事實上歐洲多國早便以派出軍事顧問的方式介入俄烏戰爭。馬克龍的話只是暴露了法國或德國之類的歐洲國家願意屈從美國的原因,無非是希望不必死去太多自己的士兵,以及動用自己太多軍火武器之下,以美國為馬首是瞻,去維持一場他們本來就想打的戰爭。

當我最初讀到歐洲會組建「保障」部隊這消息是有點大惑不解——你們不是被逼著捲入這場戰爭的嗎?難得美國換了總統、改弦易轍,不想打了,為何還要組建一支「保障」部隊來留下戰爭的尾巴呢?結果,因為馬克龍的發言令我豁然開朗——明白了,一隻手掌拍不響。要跟俄羅斯打一場熱戰,可能是歐洲想做、早晚會做的事。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馬克龍的整體發言反映俄烏之戰是一場買賣,歐洲不完全是無辜、被動地捲入俄烏戰爭的戰場。對匈牙利而言是被動,但對德、法這兩個大國而言,似乎有他們的主動意願在內。

抱持歐洲老帝國心態的那部份歐洲國家,是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美國不跟他們玩而轉投中國懐抱呢?值得慢慢觀察。起碼不用太快下判斷。似乎要好好注意老歐洲意識形態的複雜性。

本材料由 Chinese Information Radio代表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更多相關信息可從華盛頓特區司法部獲得。” 請加入成為會員, 支持良心正派傳媒。 Join this channel to get access to perks: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SlgQB1BpfQTkNm_P5qIw/join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singtaotv星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