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股票應該分段入市,還是一炮過?
筆者以前寫過,最多人問的投資問題,不外乎三個「升定跌」,「幾時買」,「買甚麼好」,而「幾時買」又會衍生另一個問題:分段,還是一炮過?
可能是不少香港人賣了樓,近年筆者經常收到讀者問以下的問題:「現在手頭上有2000萬,不知點算好。美股升了這麼多,一炮過買又怕摸頂,分段買又怕錯失機會。若分段,又分多久?分多少注?」。不是說笑,筆者近年收到至少十次類似的問題。銀碼未必一樣,但核心問題卻是一樣。
短答案:理論上一炮過更好,但實際上應該分段。
升市宜一炮過買
筆者不打算詳細解釋當中的數學,但相信單憑直覺,讀者也可以猜到,若股市是上升趨勢,則當然是一炮過買更好。但若股市牛皮呢?則是分段較好。若股市一直下跌,兩種策略皆輸錢,但分段的損失少一點。

又或者換個問法:若時光倒流到三年前,你有100萬,打算買英偉達(Nvidia),應該一炮過,還是分段?當然是一炮過啦!皆因英偉達狂升嘛!極端一點的,甚至認為應該借盡孖展去買(如果真的有時光機的話)。
所以問題關鍵很簡單:若果股市上升,當然是一炮過,早早投入所有子彈。但若股市牛皮或下跌,就是分段較好,低位增持,減少摸頂。
美股一直升多跌少
不過,大家都沒有水晶球,不知道將來股市是升是跌。但,就概率而言,似乎股市還是升多過跌的。至少在過往而言,美股一直都是升多跌少。升的年份多,跌的年份少。所以你看道指又好,標指又好,拉長一點看,都是拋物線上升。固然過去未必等於將來,但美股長升,自有原因,並非賭場連開幾舖大的偶然。
以下是美股的數字,比較一炮過,以及分段入市(DCA,dollar cost averaging)兩種策略的回報:歷史而言,若以1年時間看,一炮過有66%機會勝過DCA。若拉到3年時間呢?一炮過75%機會跑贏。時間越長,越有利一炮過。但為何如此?很簡單,因為美股多數時間均是上升。
所以結論似乎是很簡單,既然股市升多過跌,當然是一炮過啦,還用等?但為何筆者說,「理論上」是一炮過,但「實際上」是分段較好?
分段入市較易執行
很簡單,因為人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兩種策略的執行難度,相當不同。分段入市並非最大贏面的方法,但卻是比較易執行,令閣下心臟負荷較低的方法。
看一個很簡單的例子:2000萬,一炮過入市。然後買完一個月內,美股下跌兩三成,請問閣下有何感受?不要以為這是罕見事件,即使近年美股長升長有,過去5年就已經有兩次跌20%的熊市。2020年的那次很急,一個月跌三成。2022年的那次是慢慢折磨,跌足大半年。
閣下全副身家買股,然後跌了兩三成,很難不影響精神健康。就連想低位撈底,也沒有金錢。即使信念夠強,覺得「還是回家的」,跌足大半年,肯定也不好受。若是沒有收入的退休人士,更加難捱,必定陷入「現在斬纜還有千幾萬剩下,不斬可能血本無歸」的掙扎。

所以呢?還是分段入市,比較適合普通人。
還有一個重點:分段入市,比較符合普通人的收入模式。固然不少讀者是「忽然有2000萬」,但亦有很多讀者是上班族,或者做生意,或者有樓收租,每個月有現金流。分段買股票,就和自身的現金收入,較為匹配。
最後,會有人反駁:以上數字,只適用於美股。是的,美股長升,但港股好像不是。所以,若買港股,更是應該分段。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