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4da7767cc2cc3e65b7223068f1796c40/2025-02/9_13.jpg)
戰爭衝突,天災地震,基層民眾最受影響,中亞國家阿富汗政局不穩,加上地震及旱澇災禍,觸發糧食危機;中東國家敘利亞去年底政權垮台,惟持續內戰下,民眾活在水深火熱中。香港紅十字會國際賑災團隊成員程德君及方芷嬣,曾分別到訪兩地,遇到阿富汗民眾傾訴困境,盼獲世人關注,亦見證老醫生留守敘利亞社區診所,於緊絀資源下堅持提供醫療服務。現時紅十字會於兩地籌建水壩及推行生計項目,助民眾自食其力,她們冀同一天空下,置身不同時地的民眾,於危難中仍能懷抱希望,不要放棄。
程德君是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主管,本身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國際賑災經驗豐富,前年曾到保加利亞探訪流徙到當地的烏克蘭民眾;方芷嬣則是香港紅十字會高級項目協調主任(緊急醫療)。去年9月她們一起前去阿富汗,跟進紅十字會於當地賑災工作的進展。程德君稱,當時主要是商討於當地籌建水壩,盼能長遠解決旱澇災患。
過去數十年,阿富汗經歷多次政權更迭,2021年塔利班重掌政權後被國際制裁,加劇貧窮問題。禍不單行的是,前年10月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發生兩次6.3級地震,造成逾1000人死亡、近1900人受傷,受災人數高達56萬;去年5月阿富汗北部發生水災,地震加上洪水令務農為生的阿富汗民眾無法耕種,失去收入及糧食,觸發糧食危機,並衍生幼童營養不良及夭折問題。
![程德君(左)及方芷嬣(右)是香港紅十字會國際賑災團隊成員,每次出行前都帶備不同物資。 程德君(左)及方芷嬣(右)是香港紅十字會國際賑災團隊成員,每次出行前都帶備不同物資。](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4da7767cc2cc3e65b7223068f1796c40/2025-02/9_13.jpg)
![程德君與阿富汗的救援人員交流。 程德君與阿富汗的救援人員交流。](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8d7677d018f7f11ae27c71820228321b/2025-02/8_0_6.jpg)
為80童籌得手術費 一半已病逝
程德君指,現時阿富汗國內一半民眾,約2400萬人急須人道援助,當中包括470萬名急性營養不良的兒童、孕婦和女童。她曾到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醫院,從1名當地女醫生處得悉幼童面對兩大危機,除了糧食不足引致嚴重營養不良致命,當地幼童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比率極高,平均每100個新生兒中就有1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程續稱,曾有阿富汗婦女先後誕下5名子女,但都因糧食不足、嚴重營養不良無法養活,該婦女的第6名孩子亦因嚴重營養不良入院求醫。說到這裏,已為人母的她,亦感無奈和傷感。
要解決糧食短缺,程德君及團隊籌劃於當地建造水壩。近年極端天氣漸成常態,更加劇天旱缺水,無法灌溉耕種,或暴雨驟降後雨水淹浸農田,摧毀農作物的困境,希望水壩可收儲水及防洪功能,助民眾回到農田耕種,取得糧食及賺到生活費,自給自足,長遠解決糧食短缺及幼嬰營養不良的問題。
然而,面對幼童患先天性心臟病的情況,程深感「時光不等人」的無助。現時當地有3萬名幼童正輪候心臟手術,早前當地紅新月會曾籌得為80名病童進行手術的費用,惟其後聯絡病者家屬,卻發現輪候名冊中40名幼童已病發去世,十分可惜。
2023年10月,方芷嬣以國際紅十字會衞生健康項目協調員前去阿富汗地震災區救援,協助推行疫苗注射、急救及派發衞生物品。當時她在營地,發現不少民眾是由鄰國巴基斯坦遣返回來,部分人早年流徙到巴基斯坦;有人於巴基斯坦出生,在阿富汗並無身份;有人於2021年阿富汗政權易手後逃至巴基斯坦。
![2023年,方芷嬣到訪阿富汗災民居住的帳篷。 2023年,方芷嬣到訪阿富汗災民居住的帳篷。](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c34bac2fa0cb8c294cfae74fdaebf5cf/2025-02/4_1_19.jpg)
災民身無長物 7口家薄帳過嚴冬
方芷嬣指,該批被遣返民眾身無長物,僅有家當是入境時獲分發的飲用水及被子。最令她痛心是見到7口家庭居住的帳篷只有2張被及數個空水樽。當時踏入寒冬,單薄的帳篷外冷風呼嘯,她稱想到這個家庭要度過漫漫寒夜便感憂心。她又曾探訪1名剛由巴基斯坦遣返的阿富汗寡婦,寡婦帶着3孩子回來,她哽咽說,很替對方擔憂未來的生活,曾自愧災難下能做的不多,頗感洩氣,惟當聽到身後孩童玩耍的笑聲,便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延續歡笑聲。
事實上,塔利班重掌政權後,對婦女限制大大增加,如女性不可單獨外出,少女年滿12歲後不可讀書,加上幼兒夭折率高,令不少婦女及母親既要面對生活重擔,又憂慮女兒的未來,出現情緒困擾。
前年2月,敘利亞邊境接壤土耳其南部發生強烈地震,兩國境內逾5.9萬人死亡、逾12萬人受傷,當時香港紅十字會曾撥款賑災。去年10月底,方芷嬣曾到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與當地紅新月會人員跟進援助進展。敘利亞曾經經濟繁榮,但自2011年起發生內戰,國家陷於分裂,重創經濟發展,民眾生活困苦。當時她到訪當地破落的社區診所,還記得當日醫護人員在設施簡陋、由普通房間改建的「急症室」,為病者施救,房間一角還躺着1名重病幼嬰。
![敘利亞老醫生於當地營運社區診所11年,為國民及外國流徒到來的民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敘利亞老醫生於當地營運社區診所11年,為國民及外國流徒到來的民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c2ac89ebe59779983d7ddc1546669ec4/2025-02/2_32.jpg)
![敘利亞老醫生於當地營運社區診所11年,為國民及外國流徒到來的民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敘利亞老醫生於當地營運社區診所11年,為國民及外國流徒到來的民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b9b360206197e7ec2ef1f024e367dc3c/2025-02/3_0_27.jpg)
陋室行醫 老醫生11年有「救」無類
方又指,老醫生營運診所11年,每日要為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其他民眾,提供普通科及專科門診,肩負當地重要基層醫療服務工作。她指令人敬佩的是,即使資源緊絀,老醫生亦無分彼我,為其他從外地流亡到來的別國人士,提供醫療服務。去年12月,方芷嬣回港後不久,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倒台,國內再陷混亂,首當其衝是貨幣嚴重貶值,民眾生活更見困苦。
回首多次救援工作,程德君指難忘於阿富汗遇上的理髮師,對方坦誠告知阿富汗民眾所遇到的苦難,盼世人仍會關注當地情況,不至被遺忘。方芷嬣則盼望,「此時這刻,在同一天空下,身處危難的人們仍常懷希望,不要放棄。」
生計支援助災民當小老闆自給自足
持續10多年來的衝突重創敘利亞經濟,當地民眾面對失業及日用品價格暴漲,生活困苦,現時敘利亞紅新月會為受影響民眾提供生計支援項目,協助他們自給自足。方芷嬣去年曾到當地探訪,喜見多個受助家庭找到生計,當上小老闆,堅強生活下去。
去年11月,方曾到於前年大地震中嚴重受災的西部城市霍姆斯,探訪多個受助家庭,當中包括1名患腳患的敘利亞男士。她指,該男士原本從事裝修及木工的散工,艱苦維持一家8口的生計。可是當地衝突持續,事主經常開工不足,即使有工作亦收入不多,生活捉襟見肘。
她稱,其後該男士參加生計支援項目,取得現金資助,於家中開設小食店,售賣自製的當地小食。小食店開業後甚受歡迎,經努力營運已有盈餘,足夠供養全家人的日常生活支出。該男士重提昔日為生計徬徨不安,到現時生活較安穩的轉變,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令她感到欣慰。不過,讓她揪心的是,該男士寓所外就是一片頹垣敗瓦,野草旁更有幾穴荒墳,不遠處是多幢經歷炮火洗禮後鋼筋外露的廢屋,感歎重建之路漫長遙遠。
![敘利亞裝修工獲生計支援項目資助,經營小食店,其屋外一片頹垣敗瓦。 敘利亞裝修工獲生計支援項目資助,經營小食店,其屋外一片頹垣敗瓦。](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fe672605acee115ba56661ef451c6ee9/2025-02/5_2_6.jpg)
![敘利亞裝修工獲生計支援項目資助,經營小食店,其屋外一片頹垣敗瓦。 敘利亞裝修工獲生計支援項目資助,經營小食店,其屋外一片頹垣敗瓦。](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73760dd23fdc6a0845f06d2fb7421a11/2025-02/6_14.jpg)
![敘利亞裝修工獲生計支援項目資助,經營小食店,其屋外一片頹垣敗瓦。 敘利亞裝修工獲生計支援項目資助,經營小食店,其屋外一片頹垣敗瓦。](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lr/sthl/890c6c438aee2a6704a53d38574ffab6/2025-02/7_0_16.jpg)
寡婦經營糖果生意獲利擴充
方芷嬣其後探訪1名寡婦,對方早年曾因敘利亞政局不穩流徙至鄰國黎巴嫩,可是其後亦因當地局勢不穩而返回敘利亞。該寡婦育有就讀中學及大學的子女,其後參加生計支援項目,在取得資金援助後經營小生意,自家製造及售賣當地的糖果甜點。因當地食物短缺,這些售價不高的地道糖果甜點大受歡迎,寡婦獲利後再添置雪櫃及太陽能板,希望擴充生意,現時亦有鄰近地區的民眾專誠前來購買。
她稱,該寡婦平日亦有研究食譜,希望未來可以售賣更多款式的食物,增加收入,撫養孩子成人,更希望子女找到好出路。
方芷嬣強調,災後重建工作中,最重要是民眾不再依靠援助,最終可以自給自足,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縱使在艱苦環境,仍能有尊嚴地生活下去。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