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擊︱新冠疫苗基金截數逾年 11宗申請仍待處理 涉後補資料等四大類

【新冠疫苗/異常/保障基金/孔繁毅】新冠疫苗保障基金「截止」超過1年,但仍有11宗申請個案「處理中」。醫務衞生局回覆《星島》指相關個案包括待申請人補交文件等4大類情況,強調已「盡快處理」。另在「截止日」後收到的43宗申請中,有7宗亦獲發保障金。曾任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的孔繁毅教授指,部分個案涉臨床資料不齊全,或委員會有決定後再提交新資料等情況,相關個案亦未有「Cut Off(中止)」時間,會繼續進行評估。

截至1月26日 接獲1415宗申請

「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後出現的異常事件保障基金」在2023年12月23日終止,換言之在終止日或之前打最後一劑政府計劃下的新冠疫苗人士,若出現非預期的嚴重異常情況,需在2年期內、即今年12月23日前提供證明才可申索。翻查官網資料,基金截至1月26日已接獲1,415宗申請,當中3宗在上次更新、即去年10月13日後收到,11宗仍在處理中;即較醫衞局在上月中回覆《星島》有10宗「處理中」個案,再多1宗。相關個案主要涉及4種情況,包括「尚待申請人交回所欠文件或資料」、「尚未取得專家委員會評估結果」、「獲專家委員會評估為與免疫接種因果關係一致或不確定,而尚未取得相關醫療機構提供的資料」,及「正進行嚴重程度評估」。

相關新聞:疫苗基金已截數 23個案仍侍處理 病人難悉被拒原因令上訴無門

新冠疫情期間,港人疫苗接種率甚高,至今新冠疫苗保障基金共接獲1415宗保障申請。
新冠疫情期間,港人疫苗接種率甚高,至今新冠疫苗保障基金共接獲1415宗保障申請。

 

「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後出現的異常事件保障基金」在2023年12月23日終止。
「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後出現的異常事件保障基金」在2023年12月23日終止。

 

在終止日或之前打最後一劑政府計劃下的新冠疫苗人士,若出現非預期的嚴重異常情況,需在2年期內、即今年12月23日前提供證明才可申索。
在終止日或之前打最後一劑政府計劃下的新冠疫苗人士,若出現非預期的嚴重異常情況,需在2年期內、即今年12月23日前提供證明才可申索。

 

翻查官網資料,基金截至1月26日已接獲1415宗申請。
翻查官網資料,基金截至1月26日已接獲1415宗申請。

 

根據基金去年1月底公布,當時有23宗個案處理中。
根據基金去年1月底公布,當時有23宗個案處理中。

 

保障基金已發放1.48億元

根據基金去年1月底公布,當時有23宗個案處理中,換言之過去1年平均每月只有1、2宗個案完成處理。《星島》亦查詢每宗個案處理時間,醫衞局僅收到申請後會按現行機制盡早完成,因應情況每宗所需時間均有不同。另局方透露,在截止日後,即2023年12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共收到43宗申請,當中41宗已完成處理,7宗獲發保障金。

而官網顯示,對比上次更新,基金亦再接獲多3宗申請屬傷害個案;同時基金再批出多250萬元保障金,涉及1宗因注射後出現速發嚴重過敏反應、貝爾面癱等情況的傷害個案,而基金截至上月底合計撥出逾1億4800萬元保障金。

對相關個案為何特別耗時,孔繁毅指,部分個案涉臨床資料不齊全,或專家委員會有定案,認為其情況與自身長期病患而非疫苗相關後,對方再補交新資料,而需時作檢視。他坦言,專家對每宗個案均是深思熟慮,大部分個案在補交資料後,也未有影響早前決定。

相關新聞:打新冠針副作用多? 本地研究指打針並無增加社區腦小血管疾病負擔

至於涉及臨床資料種類,孔繁毅稱,多是接種疫苗後的期間情況,及額外的醫療報告,「部分因一開始申請基金時無提交,需再補取;部分是醫院方面未整理得好;也有個案是再看醫生後再提交的資料。」他補充,有個案是早期臨床報告中,仍不太清楚與接種的關係,在補交病歷後能有更清楚的定案。雖然委員會已不再有定期會議,但補充的資料仍會交到相應專科的專家手上檢視,「不會有Cut Off時間,全部個案都會等交齊資料再看。」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由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相距6年,單計疫情結束亦已過去2、3年,仍有十多宗個案未完成處理不太理想,亦關注為何部分個案遲遲未交足臨床資料,「按道理接種等醫療資料應不難取得,且疫情期間在打針後不適者多在公院求診,需了解遲交的理由。」

孔繁毅坦言,專家對每宗個案均是深思熟慮,大部分個案在補交資料後,也未有影響早前決定。
孔繁毅坦言,專家對每宗個案均是深思熟慮,大部分個案在補交資料後,也未有影響早前決定。

 

民事索償難尋專家佐證

隨着新冠疫苗保障基金截止申請,市民在未來接種後若有異常情況,需經民事索償自行向疫苗供應商追討。對會否保留相關「專家評估」,以便市民獲取相關意見,醫衞局回覆指因應《預防及控制疾病(使用疫苗)規例》(第599K章)成立的專家委員會,就監察「緊急使用」新冠疫苗安全性的工作已完成,相關疫苗已按藥劑製品恆常規管制度在港正常使用,而基金結束也不影響相關人士的法律追索權利。

孔繁毅則指,個人未有接獲私人要求分析疫苗異常事件的個案,按目前機制,也沒有相關個案會轉介至其手上。曾協助多名接種者及家屬申索的彭鴻昌亦言,按其經驗,早前被專家委員會評為「與疫苗無關」的個案,縱然有心亦很難尋求到新證據推翻決定。即使提出民事索償,要成功獲批法援也有難度。他說:「即使經濟條件符合申請法援,但批出也要視乎客觀證據,不易找到相關專家背書。」 

另基金至今有4宗個案獲專家委員會評估為與免疫接種「因果關係一致」或「不確定」,但完成嚴重程度評估後不獲批保障金。對相關人士為何被拒,局方指涉及申請個案細節,未能提供。

記者:脫芷晴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