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運動醫道│拇趾外翻的不同成因

很多人患有拇趾外翻,即是腳趾公向外面側彎,嚴重的可能和第二趾重疊,亦有腳趾關節內側腫脹發炎疼痛,特別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有調查指出,亞洲區女性中,至少有20%的可能會患上拇外翻。此現象可能跟文化有關,因為亞洲女性比較斯文,行路上落樓梯都會合起大腿,形成X形外彎腳和扁平足姿勢。解剖學來說,拇外翻是足部畸形的問題,其特徵是第一跖骨頭偏離其原有的直線位置,向其他腳趾尾(外側)方向偏移,日久失修,大腳趾跖趾關節(MTP關節或MPJ)開始產生併發症(發炎),影響日常行走,上落樓梯等基本活動,而且亦影響運動表現例如跑步,足球等。

鞋是一個大問題,小朋友成長期不換合適尺寸的鞋子,腳趾頂到鞋頭,另外現代高級鞋款,多狹窄的鞋頭設計,令腳趾逼窄起來。我們的腳趾天生應該相互獨立活動,承重時腳趾展開令支撐面積增加,從而更好地平衡和支撐我們直立的身體。但現代鞋履普遍採用圓形、狹窄或尖頭的設計,自然阻礙了腳趾的自然展開,大腳趾亦因為被擠壓在鞋子前的尖窄邊緣,承受了最大的內向擠逼壓力,長久以來,因鞋子的形狀,特別高跟鞋而尖嘴的設計,自然容易導致拇外翻的形成。

當我們行走時,特別是在後腳掌離地前的終末站立期,如果踝關節靈活性不足,例如外側韌帶常常拗柴而沒有合理的康復治療,外側韌帶自然會緊縮,我們的大腦為了保持行走效率,最常見的代償方式就是通過外旋腳部,導致足弓塌陷和外翻,這種「鴨子步,八字步」的行走方式會給大腳趾帶來側向壓力,加重拇外翻的問題。

扁平足也是另一成因。很多人也患上扁平足(也稱為「足弓塌陷」),如上面所述,斯文行路的結果是一個普通成因,這樣足部承重方式自然大受影響。正常的足弓會使大部分身體重量沿足部外側分布,有助於保持前面腳趾的正確排列和力量分布,當足弓塌陷時,重量會轉移到足部內側,這種分布方式,當你行路跑步時,會推動大腳趾向外偏移,形成拇外翻。

治療方法自然要改姿勢,換鞋,使用硅膠趾間墊,扁平足墊,強化足部肌肉,改善踝關節活動的不平衡,而不是單靠一個墊可以完成治療。郭志堅

即時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