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高企加上經濟前景動盪不寧,許多國人正在加入「2025年不購物」(no buy 2025)的潮流,他們放棄購買非必需品,盡可能使用家中已有物品,最大限度地減少支出,以此增加儲蓄或償還債務。這一趨勢在TikTok等熱門社媒平台上也受到關注,很多人不吝分享經驗和技巧。
《華爾街日報》報道,Instagram、TikTok和其他社媒網站,通常是炫耀自己所購商品的平台。然而今年這一趨勢出現逆轉,人們開始分享他們如何不買任何東西的經驗。「2025年不購物」鼓勵人們盡可能少地買新東西,有些人列出了他們不會購買的特定物品,也有人則發誓不購買任何非必需品。
雖然這一現象發生在社群媒體上,但其火爆卻有著非常現實的原因。近年來通脹高企物價騰飛,家庭債務不斷上升,收入較低人士開始大幅削減開支。人們發現,與其去買最新、最好的熱門產品,不如專注於已經擁有的物品上。霍爾茲沃斯(Rachel Holdsworth)是個兼職護士,她在假日期間看到了提倡「2025年不購物」的短片,頗有感觸。她一直想儘早還清欠下家人的1萬元債務,也不想與丈夫延續月光族的生活。
霍爾茲沃斯於是立即行動,不再去做頭髮護理、美甲,也不再購買新水瓶等不必要的物品。家住印第安納州的霍爾茲沃斯很快發現,「我們花的錢少了很多,這太瘋狂了……量入為出的效果驚人。」短短一個月內,她與丈夫透過不購物和在第三方市場上銷售服裝等副業,減少了2000元的債務。
「不購物」的主張之前在TikTok上也曾出現過,金融科技公司Chime表示,去年20%的國人嘗試過「不消費」挑戰。Google「不購買挑戰」(no buy challenge)的搜索量年度增幅高達40%,而「不花錢挑戰」(no spend challenge)的搜索量則創下歷史新高。
北卡州33歲的分析師哈納奇(Donavan Harnage)去年12月看到TikTok上「2025年不購物」短片之後,決定重新安排自己的財務。他去年首次置業,在裝潢和家具上花了很多錢。今年,他希望減少去Target和TJ Maxx的次數,控制食品雜貨開支,並取消了串流媒體服務,只保留了Netflix。他說,「儘管我無法控制商店促銷,但可以控制自己如何花錢」。
也有人遵循「空瓶計劃」(project pan),這是一種與不購物類似的趨勢,主張用完所有手頭已有的皮膚護理服務,化妝品或身體護理產品見底之後,再購入新品。
35歲的伯曼(Elysia Berman)在紐約從事美容業,背著大約4萬9000元卡債和貸款。去年,她決定把降低債務作為新年首務。
伯曼已經用完了她多年來購買和收到的近100種化妝品,現在她計劃把這一招用在護膚品上。她的不購買清單還包括衣服、美容產品、香水、首飾、家居裝飾和書籍,她也計劃減少外賣訂餐。伯曼說,「這確實迫使我重新評估我的習慣」。但自去年至今,她已還了3萬5000元的債務,剩下的將在4月前還清。
25歲的金融分析師哈特斯克雷斯普(Marissa Huertas-Crespo),維持「減少購物」(low buys)已經多年。每當她看到喜歡的東西,都會截屏將其放入電腦的資料夾中,並在每個月底刪除所有她在過去一個月再沒有想到過的東西。到季度末,她會允許自己購買幾樣還留在文件夾中的東西。
哈特斯克雷斯普說:「這讓我有充足的時間思考自己到底有多想要或需要某樣東西。」「當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都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時,看到那 多促銷廣告讓我感到厭惡」。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