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近年錄得多宗有感地震。天文台前日(1月30日)發表網誌,稱去年12月在香港黃茅洲完成臨時地震站基礎設施的建設。網誌稱,地震站所收集的數據是否持續可用仍然有待分析,令人鼓舞的是地震站錄得香港的有感地震,以及於2025年1月7日西藏大地震的波形數據,顯示黃茅洲在測量地震方面有一定的潛在價值。
將評估黃茅洲是否適合作為長久持續地震監測點
天文台發表網誌,稱測量地震需從地殼內眾多振動中抽取地震訊號,需要精確可靠的儀器、良好的網絡覆蓋和寧靜又可用的場地。雖然概念簡單,但實際建設與操作卻並非容易,舉例稱難以尋找寧靜又可用的場地,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其周邊,各色各樣的人類活動都會造成振動,即使遠離人煙的孤島也會因風浪衝擊而錄得噪聲,孤島上亦往往欠缺基礎設施。
天文台工作組完成黃茅洲臨時地震站基礎設施的建設。
天文台與廣東省地震局經多次商討後,認為值得在珠江三角洲以南的黃茅洲氣象站內設置地震儀,共同進行實驗性測量,評估黃茅洲是否適合作為長久持續的地震監測點。
適逢2024年黃茅洲氣象站的檢查和維修安排於12月12日,天文台地震站建設工作組決定登島,提前3個多月籌備,預先製作及測試需要的臨時地震站模組,於登島當天,經過數小時緊湊的工作,終於完成黃茅洲臨時地震站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