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人而言,最先知道巴黎聖母院的,或許緣於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這座始建於1163年的教堂是法國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也是法國乃至歐洲的地標建築之一。
回眸往事,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標志性尖塔在火焰中倒塌,大火導致三分之二屋頂被毀。人們在巴黎街頭相擁而泣。2024歲末,維修後的巴黎聖母院重新開放,讓人們既振奮又欣喜。
當年馬克龍宣布用五年時間修復巴黎聖母院時,不少人將信將疑。如今,這座法國象徵確實「滿血歸來」。巴黎聖母院到底有了甚麼變化?是好變化還是壞變化?五年時間\xf9堙A這項耗資7億歐元,聚集了2000多名專業工匠的重修工程,除了修復了被火災損毀的建築主體外,還對教堂中的大量建築細節、雕塑和藝術品進行了細緻維護。由於新的燈光系統,巴黎聖母院內顯得更加明亮。據悉,修復團隊清洗了中殿超過42000平方米的石材,採用創新技術去除污垢。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是法國最大且最具歷史意義的管風琴之一,在火災中被蒙上了一層鉛塵,經歷了一場極為精細的修復。8000根音管被分別拆解、清理,重新調音是項大工程,專業人員花了兩年時間,完全靠人耳校準。而各處聖人遺物、壁畫、工藝品,經過修復後,色彩更耀眼奪目。
巴黎聖母院自12世紀奠基以來,猶如一位沉默的歷史見證者,在法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重要歷史時刻幾乎都不曾缺席,比如注視著風華正茂的亨利六世的加冕儀式,見證了拿破侖稱帝的典禮,也記錄下了二戰後巴黎解放的「明朗的天」。唯有認真修復,方能不負歷史。
專家指出,文化遺產是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和國家記憶的重要載體,與每個時代人們的悲喜互為呼應、相互交織。從巴黎聖母院的毀壞與修復來看,人類在面臨災難時,只要擁有足夠的決心和智慧,許多時候能創造奇跡。修復固然可喜,但也更警醒我們,保持敬畏之心,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文化遺產。
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一旦毀掉,可能就成了永遠的遺憾。尼泊爾境內曾發生8.1級地震,導致加德滿都谷地中90%的古老廣場建築、宗教廟宇坍塌;前幾年的一場洪災中,有著800餘年歷史的江西婺源「彩虹橋」的部分橋面被沖毀,部分構件被沖走……天災無情,文化遺產之殤常常牽動著公眾的心。可偏偏有一些文化遺產毀於某些人的無知。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卻因遭到塔利班人員的殘酷轟炸,面目全非。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文化遺產保護上,各國的協作正越來越緊密。在巴黎聖母院的修復過程中,就有陝西秦陵博物院專家的參與,中法雙方聯合開展巴黎聖母院與秦始皇帝陵木質遺存和土遺址保護研究。目前,在中國還有8155個傳統村落、6.72萬處歷史建築,如何在保護中增強前瞻性、主動性,考驗著眼光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