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霍詠強
為什麼美國支持的政權都以失敗告終?
没有多少人會否定美國的軍事力量以至於整體實力,但是從二戰以後,美國插手全世界許多國家的事務,但有個普遍的現象是美國的入侵大都先會先勝後敗、扶植的力量最終都鍛羽而歸。這種情況除了因為軍金集團利益凌駕在國民利益之上外,美國領導層的「主宰」意志,或許是形成這種態度的心理狀況。
所以美國很重視「政治代理人」、或者說「統治代理人」、這也是源於殖民策略。
所以才出現「美國屢戰屢敗、卻又屢戰」?中國、南韓、南越、伊朗、格魯吉亞(顏色革命)、烏克蘭、阿富汗、伊拉克、埃及、利比亞、孟加拉…殖民統治的特質:以小制大、壓搾掠奪,通過扶持在當地相對劣勢的政治力量,取代更廣受支持的力量,因為力量不足,被扶持的力量自然更要向美國靠攏。另一方面,也是西方認為資源不足以分配到廣泛群體,所以製造階级級分別,方便控制,但這些既得利益往往越來越貪婪,最終被推翻。
特朗普還未上任就已經明確說要「對付」的伊朗、是最好的例子:
19世紀,曾經滿載榮光的波斯帝國由卡扎爾王朝統治,但國力逐漸衰弱,20世紀初,借助英國和蘇聯的入侵。巴列維家族乘勢崛起,於1921年推翻了卡扎王朝,並於幾年後召開制憲議會,對外宣布波斯帝國改名為伊朗,並推舉巴列維家族的禮薩汗為第一任國王,兒子巴列維被立為皇儲。
然而、由於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左搖右擺,還站錯了隊勾結德國,不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對反法西斯同盟的警告也無動於衷。1941年8月,蘇軍和英國先後開入伊朗,伊朗政府垮台,在英美的逼迫下,老國王退位,將政權交給了兒子巴列維。禮薩•巴列維是禮薩•汗的長子,早年留學英美,接受西方教育,即位後巴列維在英美的支持下,將蘇聯勢力驅逐出伊朗,還攻佔了阿塞拜疆。
二戰結束後,伊朗首相薩摩台逐步掌握了實權,並且在1951年通過選舉建立內閣、削弱王權,開始著手實行自己的政策,其中包括將英美控制下的伊朗石油工業收歸國有。英國人從1913年起就在伊朗採油,薩摩台的政策引起了英政府的不滿,於是,英美共同策劃了一場政變,推翻了薩摩台,將權力重新交到了巴列維手中,當然,伊朗的石油產業也再次回到了英美手中。巴列維也徹底當起了美國的附庸。
不難發現、這些由美英支配的「獨立」國家打著開放的招牌,巴列維在伊朗國內推行了學習西方的白色革命,要讓伊朗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巴列維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實行土改,把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除了全部森林、水利歸國家所有;對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革,所出售企業獲得的利潤,由政府和承包者共享。
但現實是原居農民根本無資源和能力開發耕地,於是只能賤價售予財閥,巴列維的改革表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油開發加上世界油價大漲,讓伊朗成為了中東最富有的的國家。和過去歐美殖民政策的最終結果沒有不同,真正的利益落入少數門閥集團和外國企業手上,平民百姓依舊活在水深火熱中,外地農民湧入德黑蘭等城市製造各種社會問題,再加上伊朗傳統什葉派宗教思維仍然強烈,這個炸彈只是等待被點燃。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布推行白色革命時,當然著名的伊斯蘭學者霍梅尼、已經公開表示反對,面對王權壓力下,霍梅尼毫不畏懼,他帶著一幫伊朗知識分子,批評國王違憲,指責他是「美國和以色列的走狗」。
霍梅尼和巴列維王朝權力的首回合、以監禁、軟禁和「被流亡」法國而告一段落。但伊朗國內經歷十多年的物價飛漲、貧富差距加劇後,終於在1977年末再度爆發,霍梅尼的兒子逝世,支持霍梅尼的激進派分子發動了反國王的游行示威。由於人們對巴列維國王的不滿,數月後示威者的規模就達到了上千人。
連續一年的抗爭最終以大規模罷工行動,國家經濟陷入停滯,各個產業全面停工,癱瘓的經濟成為了壓死巴列維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此,伊朗成為美國在中東的一根刺…不…心腹大患。
從伊朗數十年來的變化:美國眼中從來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國家利益、甚至應該説是精英集團的利益。同樣把由選舉出來的政府狠狠打擊的情況屢見不鮮,無論是挑起歐洲十年災劫的烏克蘭,同樣是反美政府被剷除:到曾經是在中亞最聽話的格魯吉亞、就因為不堪被剝削、壓迫,最近總理科巴希澤宣布,將在2028年前暫停開啟加入歐盟的談判,引發歐美的不滿。自11月30日開始,格魯吉亞多座城市就接連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西方媒體天天在報導、當時只是幾百人被捕的抗爭,甚至比已陷內戰的叙利亞還要多。
這種扭曲的心態和政策,在美國的領袖眼中、又是怎樣的一回事?他們是如何看這世界的呢?明白了、才知道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