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媒體服務中心及亞美公義促進中心26日在網站發表題為「多元性是否因為平權措施取消而退步?」的文章,分析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一年多後,美國的多元性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多個大學今年的招生數據顯示,學習理工科的非洲裔和西語裔新生比例下降了。
在2023年6月,聯邦最高法院針對學生平等入學組織(SFFA)對哈佛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簡稱北卡大)的訴訟案,做出推翻平權措施的裁決、禁止公家和私人機構將申請者的族裔列為考慮因素後,美國幾乎所有大專院校都對招生政策作出相應調整。少數族裔媒體過去數月來,透過一項全國性的合作報道計劃,調查社區和學生如何在此陰影下因應大學招生和職場的新局面。
亞裔學生應對大學申請過程
少數族裔媒體服務中心撰稿人蔣珍妮(Jeannine Chiang,音譯)說:「作為一名在這個新時代應對大學申請過程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我看到同學以微妙且創意的方式處理身分認同問題,特別是關於族裔。自傳論文已取代人口統計數據,成為我們表達族裔和文化如何影響我們個人的新方式。」
儘管族裔已不再是大學招生必須考慮條件,申請學生仍可談論族裔如何塑造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性格。因此像江珍妮這樣正在準備申請大學的少數族裔學生,面對了一個新難題:到底要不要在申請文件中提到他們的族裔認同問題。
蔣珍妮選擇不在大學申請文件上強調她的族裔,因為「對我而言,我覺得我其他方面的經驗更有特色」。但她表示,她有許多同學選擇踩在「一條介於分享挑戰和尋求憐憫之間的微妙界線上」。
Bayou Beat新聞的庫柏(Nakia Cooper)說:「和2023年兩項反平權措施裁決的主角哈佛大學和北卡大類似的學校已經注意到,他們2024年秋季班入學的非裔和西語裔學生人數有所減少。」
北卡大大四學生張希悠(Sarah Zhang)告訴庫柏:「禁止實施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計劃(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DEI)是非常有害的。我選擇就讀北卡大正是因它的多元化環境,但這個環境正迅速改變。自從裁決公布後,我們的非裔學生人數已減少了25%。」
整體而言,類似的減少也反映在選擇主修理工科(STEM)的少數族裔學生人數上,以及像西語裔博物館實習等具有族裔意識的課外活動課程上。
華人學生助少數族裔申請大學
庫柏與HBCU領導人談到平權措施的結束對他們的學校產生的正面入學影響,同時也指出學校面臨的新挑戰,「例如迫切需要擴大資源、升級設施、加強支援服務,以負擔這些資金長期不足的大學新增的學生人數」。
儘管最高法院的裁決讓包括張希悠父母在內的許多華人家長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保護,華人子弟在大學招生過程中受到的歧視終於被糾正」,但張希悠卻在北卡大與同學創立「平權措施聯盟」(Affirmative Action Coalition),目的在因應後平權時代校園多元性的萎縮。
在費城一個以白人為主的郊區小鎮長大的張希悠表示,她在成長過程中時常被排擠。她說:「我一心只想融入,與作為華人的自己很疏離。當時華人早已對美國的社會和經濟做出很大貢獻,但每當歷史課講到華人,只會提到我們過去經歷的苦難。」
張希悠還說:「儘管北卡大仍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學校,但這已是我從小到大身處過最多元化的環境了。」她表示,她的聯盟提倡大學招生透明化、推廣跆拳道、非裔藝術表演和中國舞蹈,會員人數已經從最初的4人增加到現在的30人。他們還和社區組織合作,幫助低收入少數族裔高中生申請大學。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