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轉向 美政治新局的啟示

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以及共和黨陣營在今年大選可謂贏得了一場「政治大滿貫」,未來四年共和黨將在美國政壇佔據優勢地位。然而,選舉結果背後的數據值得深入探討,特別是傳統支持民主黨的選民群體為何出現鬆動。

民主黨在此次選舉中遭遇慘敗,並不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有評論指出,參考過去的選舉史,1964年的總統大選,當時共和黨參議員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以懸殊比數輸給民主黨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失去了44個州的選舉人票。當時許多人質疑共和黨是否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然而,在約翰遜任內遭逢越戰泥淖和社會福利過度擴張等問題後,共和黨在接下來的五場總統選舉中贏得四場,在之後的七場選舉中更是贏得五場。這一歷史說明美國政治中的鐘擺效應有可能出現翻轉而改變政治情勢,也顯示政黨最好能夠謙虛的聆聽選民的心聲。

這次選舉,在傳統的民主黨票倉中,出現了明顯的政治傾向轉變。以紐約市為例出現小規模的「紅潮」,成為40年來最接近翻紅的一次。共和黨在紐約州與民主黨的得票差距縮小到20%以內,創下20年來的最小差距。這一現象反映出選民對現狀的不滿情緒正在上升。

在加州,華人社區關注的議題也反映出選民態度的轉變。為了反制47號提案對社區治安的負面影響,36號提案以2:1的壓倒性比例通過。同時,47號提案的原提案者、現任洛杉磯縣檢察長賈斯康在競選連任遭遇慘敗,得票率比起競選對手少了兩成多。

其實,這一結果與兩年前三藩市教委選舉的結果相呼應,當時多位現任教委因在疫情期間仍將進步派的覺醒議題列為優先事項,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教育需求,最終遭到選民的罷黜,可惜地方黨部仍未能汲取教訓,選民也再次清楚地表明他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亞裔美國選民轉向共和黨的原因複雜多樣,但經濟因素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通貨膨脹、汽油價格上漲以及其他日常開支的增加,都直接影響著選民的生活質量。此外,非法移民問題也成為了許多選民關注的焦點。當選民看到無證移民不斷涌入,並輕易獲得工作許可甚至免費住宿時,因此思考不同政黨執政下的政策差异。這些切身利益的考量,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對候選人個人爭議的關注。

展望未來,對於共和黨來說,如何在勝利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包容和長遠的政策,以維持新獲得的選民支持,將是一大挑戰。而對於民主黨而言,重新贏得失去的選民信任,特別是在經濟和移民等關鍵議題上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方案,將是黨內檢討的焦點。

美國總統制選舉的優點在於能夠通過定期選舉來修正施政路線,但其弊端在於每次政黨輪替後往往缺乏長遠的政策規劃。政策搖擺幅度過大,從極左到極右的劇烈變化,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和時間,更直接影響了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這種鐘擺效應的衝擊可能是美國制憲先賢們始料未及的。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