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壑」,往小的方面看,或許是左鄰右舍之間的衝突,往大的方面看,或許就是戰爭。如今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城市中的自然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當人們想像未來的城市,不要太在意智能技術和飛行汽車,而要多想想環境。就像人類學家拉圖爾看到的那樣,如今已不存在未受污染的純淨之地,應該從近處著手拯救人類的家園。
尤其突出的是,垃圾的國際轉運已經讓不少發展中國家頭疼不已。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問題來了,把自己的「門前雪」偷偷摸摸搬運到了他人的門前或瓦上,這種現象如何遏止?「洋垃圾」就是來自國外固體廢物的統稱。這些東西不符合環保標準,加工過程中可能釋放有毒有害的重金屬、有機化學品、放射性物質,過度消耗能源或污染環境。過去,受限於發展階段和社會認知,一些國家尤其是落後地區成為部分發達國家傾倒垃圾的重災區。
據中國京津冀三地海關緝私部門數據顯示,10年來偵辦走私「洋垃圾」案件424起,查獲固體廢物135.5萬噸。而類似有害「洋垃圾」入侵問題,在多地均有存在。中國自2021年起已全面禁止固體廢物入境。再看東南亞地區,泰國於2022年宣布將分階段實施全面禁止塑料廢料進口計劃,馬來西亞從2021年6月開始,對「洋垃圾」徵收再循環處理費。而非洲,30多個國家認可《巴馬科公約》,要求最大限度減少和控制危險廢物在非洲大陸越境轉移……對「洋垃圾」說不,正成為全球多數國家的共識。
但是「洋垃圾」的價格低廉,對資金緊張的企業而言無疑具有巨大吸引力。在利益的驅使下,中國沿海地區迅速涌現出一批專注於「洋垃圾」進口與加工的企業。他們大量從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進口廢舊物資,提煉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然後加工成各種產品,銷售到國內市場或出口至其他國家。據稱,單單2016年,中國洋垃圾的進口量高達4600萬噸,因此被譽為「全球垃圾場」。
《塑料廢物貿易:一種新的污染轉移殖民主義手段》一書指出,(把廢物)從「全球北方」國家轉移到以「全球南方」國家為主的地方,這構成了21世紀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通過直接出口各種廢棄物,發達國家既可保障本國的充分消費,又能實現「垃圾變現」,而發展中國家卻不得不承受生態系統、工人健康和社區安全等被損傷的代價,而後者往往更沒有能力處理海量垃圾。生態殖民主義,嚴重破壞了全球生態,也是不平等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延續。
數據顯示,高收入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16%,卻製造了全球34%的垃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國家都應該呵護我們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