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緩解政治經濟焦慮 「末日消費」族代價不菲

政局與經濟環境未明朗之下,有些人反而盡情地消費,但他們不一定賺多了,只是深信「今朝有酒今朝醉」,以此宣洩情緒或暫時緩解焦慮。有專家認為,這種由政經困局推動的「末日消費」(doom spending),最終可能會推高個人信用卡債務。

CNN報道,麻省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四年級女生帕姆(Kelsea Palm)本來是個負責任的消費者,可是在選舉日之前的周末,她在內心非常不安的情況下,與朋友跑到購物中心買手提包「減壓」。帕姆認為這種消費模式讓人覺得「似乎能夠掌控生活」,「我們固然可以投票,但還可以做些什麼呢?我們可以買一個讓自己開心的手提包」。

這種「末日消費」模式,就是花錢來緩解政治或經濟問題帶來的恐懼,這種現象從YouTube、TikTok、Reddit,以至個人理財討論和調查數據都可以看到。市場研究公司「哈里斯民調」(The Harris Poll)6月進行的Axios Vibes調查顯示,Z世代和千禧世代傾向認為,當下犒賞自己比等待一個「隨時可能改變的未來」更加實際。

這種宣洩方式能夠暫時緩解焦慮,但專家表示,「末日消費」對個人長期財務構成危險。理財網站Credit Karma消費者財務倡議者艾列夫(Courtney Alev)表示,每當涉及情緒、金錢、焦慮或壓力,人們並不總是理性,會傾向尋找快速的多巴胺刺激。

艾列夫還提到,由於對當前和未來事務的不確定性,每個年齡層都有1/3人難以理性地儲蓄,持續出現的金融悲觀也是人們「末日消費」的原因之一。雖然通脹大致上已經受控,但CNN在2月公布的民調顯示,只有37%民眾對經濟感到滿意。值得注意的是,選民針對經濟的不滿情緒,在候任總統特朗普的勝選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金融悲觀推動的「末日消費」,可能推高信用卡債務。個人理財網站Bankrate在8月的調查顯示,全美有一半信用卡持有人每月都背負債務。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更指,今年第三季信用卡拖欠率,首次超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前水平。

網絡習慣同樣有份推動「末日消費」,特別是年輕消費者。Bankrate數據顯示有逾半國人認為,從網絡不斷接收到壞消息,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行為。財務治療師伊凡斯(Aja Evans)認為,網路媒體的「資訊過載」,會讓個人感覺更糟,若再加上網紅文化與產品廣告結合,消費者自然更願意打開錢包。

伊凡斯建議消費者如果想控制「末日消費」,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覺察,了解個人對金錢的看法及其來源,讓自己更加意識到如何對特定事件作出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如何影響消費習慣。遠離和退出網絡文化,出門接觸大自然,也有助提醒自己屏幕以外還有現實世界。

其他簡單如散步、打電話給朋友聊天,或者報名參加課程,也可以轉移注意力,防止自己出現具破壞性的財務行為,同時也會明白個人能夠從消費以外的地方得到快樂多巴胺,「如果你能負擔得起消費,那就去做。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超出預算或感到不舒服,那就該改變行為」。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