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4年總統大選雖然已有結果,但美國內部在政治上的分裂、對立及僵持恐在所難免。此外,一份名為《2024年美國壓力:政治動盪的國家》的民調顯示,七成美國成年人表示,國家的未來是他們生活中重要壓力來源,而且大約八成的兩黨支持者均有相似的憂慮,說明了選民是如何關切國家發展方向。
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制憲先賢當年為了避免大州獨攬權力,以及保障小州的權益,於是設計出「選舉人團」的間接選舉制度。在政見對立的情況下,政策的制衡機制促成不同黨派間的競爭,防止一方極端政策的實施,有助於政策在推行過程中經過更多的辯論和妥協。
此外,這套制度還有助於多元化的聲音得以表達。意見的分歧雖然造成對立,但也意味著不同的群體和意見有更多機會在公共領域表達。西式民主制中,意見的多元化講究溝通、整合與協調,有助於減少某一方壟斷政策制定的風險,確保國會能像海納百川,聽取各方意見。
然而,這套實行已超過兩百年的制度也面臨爭議。美國選舉史上,至少有五位總統候選人贏了普選票,卻輸了選舉人票,造成多數服從少數的現象。此外,「贏者全拿」的特點使得兩黨政治人物為了取得政權,不得不鎖定特定議題來動員選民。這種做法可能加深社會裂痕,增加衝突風險。更極端的情況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不同的企業或民眾,可能會遷移到理念相近的州,導致藍州越藍,紅州越紅, ,進一步加劇了選舉人票之爭。
近年來的選舉態勢已打破過往慣例。過去政黨候選人,在初選時訴諸極端政見以爭取選民,到大選時的政見則向中間或溫和選民靠攏。然而近年來寸土必爭的選舉,為了催票,一再的極端化政見,也使得對立在選後不易消弭。
有評論認為,政治分歧本身不一定是問題,關鍵是如何建設性地管理這些分歧,需要加強跨黨派對話與合作機制,也要注意社會凝聚力。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創辦人瑞達里歐以研究大國興衰曲線知名,他最近評論,擔心美國目前的政局就像是1930至1945年間歐洲許多國家走上極端的後塵,愈趨極端。
不過也有反對意見認為,憲政體制靠的是各個崗位上利害關係人的維繫,在過去美國已通過多次考驗,相信未來也能否極泰來。無論美國未來政局發展如何,我們這一代人躬逢其盛,將會親眼目睹政局的發展。
總的來說,雖然政治分歧在民主社會中是正常現象,但過度分裂終將損害國家發展,而且也可能損及美國領導西式民主的形象。美國在維護多元化的同時,如何尋求凝聚共識,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恐怕是未來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