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排期上庭審理時間越來越長,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推動調解文化。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電視節目《講清講楚》表示,將於一年內推出計劃,希望能調解社區日常糾紛,例如樓上樓下漏水、噪音等民生爭議。他認為「唔使吓吓都法庭見」,指上法庭既費時失事、傷感情、亦會造成心理壓力和法律費用。林定國說,最終目標是每宗民事商業案件、每一單不應有例外,應用調解嘗試先解決。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將於一年內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推動調解文化。
林定國說,最終目標是每宗民事商業案件、每一單不應有例外,應用調解嘗試先解決。
林定國希望能調解社區日常糾紛,例如樓上樓下漏水、噪音等民生爭議。
他認為「唔使吓吓都法庭見」,指上法庭既費時失事、傷感情、亦會造成心理壓力和法律費用。
他指,司法機構一向鼓勵市民先透過調解解決爭議。
林定國稱,期望透過計劃了解社區需要,並增加市民對調解的認識,協助他們使用調解服務。他指司法機構一向鼓勵市民先透過調解解決爭議,舉例在家事法庭,個案開始訴訟後,須讓法庭相信個案已嘗試透過調解解決,法庭才會排期,已有一定強制意味,只是非有條文列明強制。
林定國說,目前香港法例沒有明確規定調解員資格要求,正研究如何規管調解員資歷。他指已成立相關專家組及工作組、希望提高調解員誠信和專業水平,又會思考是否發牌又或者「Q嘜認證」等。
至於是希望增加「有牌和事佬」抑或「有Q嘜認證和事佬」,他認為如果引入發牌制度,可能會減少調解員數目,阻礙推廣調解,當局會研究如何小心平衡。他又稱需確保調解員需符合一定專業水平包括能力、公道、誠信,或需上課程學習調解技巧、程序等,預料明年初有初步意見再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