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是最新民意的展現,也是選民對國家前進方向的總動員。今年大選,由於現任總統拜登並不參選,白宮肯定要換新主人,在歷史翻篇之後,華府也將邁向新局。
今年的選舉與往年的不同,在於候選人背景的改變。包括民主黨的賀錦麗和共和黨的特朗普與華府傳統政治官僚系統不同。賀錦麗若當選,將成為美國首位女性及亞裔和非裔的總統;而特朗普則試圖成為歷史上少數幾位重新挑戰成功的總統。僅在今年七月之前,這樣的對戰組合難以想像。但在拜登退選後,民主黨迅速變陣且凝聚黨內共識;而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兩度遭到槍手企圖行刺,也凸顯出選情的緊繃,及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訴諸槍支暴力,這也是數十年來罕見的案例。選民的決定或涉及種族、性別和政治經驗等多重考量。
從國際的趨勢潮流來看,近幾年政治經濟的變化,許多國家執政當局面臨著人心思變的挑戰,英國、德國、義大利、澳洲及最近的日本,執政黨在都失去了權力或主導地位。在變動頻仍的時刻,在美國此次選舉是否出現類似波動,或是民主黨能穩住情勢,深化另一波施政,均在選民的一念之間。此外,俄烏及中東戰事的危急迫在眉睫,全球局勢也面臨新變局,在新任總統上台後的重新布局,對未來數年甚至十年的世局將有重大影響。
在國家大政方針中,民生經濟是重中之重。候選人將競選理念轉化為政策,代表著候選團隊的承諾。無論是通貨膨脹、住房危機、醫療負擔等經濟問題,這些關鍵問題在兩黨壁壘分明,但在政治僵局和社會分裂下,新的團隊如何面對這些問題進行協商,將是選後的重要工程。
美國選前多次民調截至最後一刻,仍不分軒至,意味著國會席次也可能相差不遠。如果選舉結果最後贏者全拿,代表完全執政,新上任的執政團隊將能放手一搏;如果兩黨各據參眾一院,代表國會將能發揮制衡角色。這也折射出選情激烈到各個選區「寸土必爭」。
儘管許多選民期望開票迅速平和,儘早塵埃落定,值得注意的是賀錦麗和特朗普都在關鍵戰場州部署了廣泛的法律團隊,為可能的選舉糾紛做好準備。這凸顯了在勢均力敵或有爭議的競選中提起訴訟的可能性。由於這兩個陣營都準備好應對廣泛的法律挑戰,一旦發生爭議,可能導致競爭激烈的州最終結果延遲。
美國這次選舉,由於民意接近,也就表示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可能會有半數人不滿意。然而民主就是數人頭代替拳頭。美國過去二百多年的大選,大多都能平穩度過,這次政權能否和平轉移,各界屏息以待。新政府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施政,更在於如何彌合社會裂痕,推動國家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