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市長選舉白熱化,多項民調顯示,沒有任何候人得到50%以上選民的支持。多位候選人正把注意力轉移到三藩市的「優先選擇」(ranked choice)投票制度上,制定策略利用這制度來提高勝算。
今年市長選舉有多達13名候選人,民調顯示的熱門人選除了現任市長布里德,還有曾任市長和市參事的麥法恩(Mark Farrell)、市參事會主席佩斯金(Aaron Peskin)、第11選區市參事安世輝(Ahsha Safai)和猶太裔史特勞斯(Levi Strauss)家族繼承人兼非牟利組織創辦人羅偉(Daniel Lurie)。
三藩市大學政治系教授泰勒(James Taylor)指出,選舉分兩個階段,「第一是競選,然後是我們有一場優先選擇投票遊戲」,教育選民如何具策略地投票。
在三藩市「優先選擇制」下,選民可選最多10人。選民最屬意的候選人排第一,接著依個人喜好為其他候選人排名,但毋須為所有候選人這樣做,有專家指這是人們不理解的地方。
如果每次點票沒人得票過半,得票最低者的票數將依選民排名來分配給其他候選人,直到有候選人得票過半為止。
有意見認為,有些選民不明白他們選票上的最後選擇有時也有機會勝出。
對此,麥法恩的策略最明確,指導人們如何投票和投給誰。
自稱並不支持「優先選擇制」的麥法恩此前宣布與安世輝結盟,呼籲其支持者排名安世輝等候選人,但將布里德和佩斯金排除在外。儘管經常遭羅偉批評,但麥法恩也呼籲羅偉的支持者將他排在第二位。
但泰勒認為,雖然有技巧地利用優先選擇投票制是聰明的做法,但麥法恩的策略有可能效果會適得其反,選民可能會覺得被指導投票而感到不滿。他又認為,麥法恩這樣做可能會被視為是絕望的表現,因為其他候選人對「優先選擇制」沒當作一回事。
羅偉陣營也曾提及「優先選擇制」,但沒有結盟或具體如何排名其他對手,反而是試圖吸引更多選擇作為策略。
與羅偉一樣,布里德希望吸收不同黨派和立場的選票,讓她處於選民的第二和第三選擇,沒有與其他人結盟或指示選民如何投票。
布里德也希望跨越黨派界線,吸引不同背景的選民,爭取更多第二和第三選擇的支持。她還沒有結盟或告訴選民怎樣排序他們的選擇。
但布里德本月14日曾致電佩斯金,爭取對方的第二名背書。但雙方對談話內容各執一詞。佩斯金堅稱,布里德提議兩人應聯合起來,互相支持成為對方的第二選項。但布里德陣營直言不可能,因為雙方的政策立場南轅北轍。
與布里德等人一樣,佩斯金沒有結盟或指導選民如何排名候選人。之前在多項民調中屈居第三或第四的他,被認為有可能成為第一,他經常自喻為唯一對抗一群溫和派的進步派候選人。
政治系教授泰勒認為,布里德過去參選市參事和市長時在「優先選擇制」下當選,加上獲得不少背書,根本不用擔心要與其他候選人結盟來爭取支持。
但她能否連任仍有不穩定因素。雖然三藩市自1995年以來從無現任市長連任失敗,但近年全球多場選舉都有現任者被擊敗或連任吃力的情況,專家認為布里德仍不可輕敵。灣區城市新聞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