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 華裔參政新篇章

美國華裔早年在主流政治中長期處於「人單勢薄」的狀態,但近年來,隨著華裔人口的增長和參與度的提高,這一局勢正在改變。在今年選舉中,無論是地方議題還是全國大選,華裔選民的影響力正逐步聚沙成塔,聲音不容忽視。

在過去兩三年的各級選舉及罷免中,華裔人士的主張,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無論成敗,其積累的政治動能,也讓社區人士刮目相看,原來華人並不是沉默的一群,他們面對社區環境的變化,有想法,有目標,有步驟,也有結識志同道合夥伴的方法,共同為了社區的安定繁榮與進步,奉獻一己之力。

亞裔乃至華裔的投入社區營造,也許不總是「政治正確」,不過這些交手的過程,等於是讓華裔接受融入選舉過程的「洗禮」,甚至有部分華裔活動人士在街頭抗爭時,受到「特別待遇」,這些點滴在心頭的經驗,相信能夠成為蛻變成長的養分。

華裔作為公民的一份子,無論是支持民主黨也好,或是支持共和黨也罷,甚至聲援第三勢力的主張,只有投下選票,才能積累影響力;又如同在槍支暴力議題,無論擁槍或控槍,不出面捍衛權利,冰冷的法條不會改變;對於邊境議題,無論強調人道關懷還是主張肅清邊境,表明訴求,聲音才會被聆聽。

今日的華裔要想實踐民權,改變社區不足之處,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觀察社區的變化,參與議會審議,出席公聽會發言,保護社區利益。華裔如果不能出席,坐上議事席為自身權益發聲,就像主流所說的,將「淪為菜單上的選項」。

美國國會法律顧問,喬治華盛頓大學兼任教授,亞洲政策權威專家馬田.戈爾德(Martin B. Gold)2022年曾撰文記錄,1879年國會曾議決一項歧視華人的《十五名乘客法案》,禁止任何載有超過十五名中國乘客的船隻停靠在美國。

當時排華風氣高漲,但是緬因州參議員漢尼拔.哈姆林孤身一人反對該法案。哈姆林譴責該法案違反了美國《獨立宣言》及其憲法的原則。他在投票前的演說時表示,「他將把對法案的反對票作為遺產留給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將會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明智的作為。」

這項國會歷史顯示他對抗同僚的道德勇氣值得感佩,以及華人今日的權益得來如何珍貴。

回顧歷史,無論是1882年的排華法案,還是近年的反亞裔案件風潮,均說明華裔的選舉權,不僅是自己努力爭取,也靠著不同族裔的支持,才能爭取到。投下選票是行使民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2024年,無論是總統大選,州級或地方選舉,都是關鍵性的選舉。在幾個「戰場州」亞裔選票尤其舉足輕重;華人的投票率增加的幅度,也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開創未來。華人在此節點,可以比較不同政見主張,思考甚麼才是符合社區乃至全美國的長遠利益,投下手中的一票,參與塑造美國和社區的未來。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