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大德必得其壽」,此話不虛。近日,據報道,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李政道教授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其中,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此外,他還獲得伽利略獎章(1979)、意大利最高騎士勛章(1986)、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995)、紐約市科學獎(1997)。
除了科技方面的傑出貢獻,1998年,李政道先生決定將他和夫人的全部積蓄及家人的部分存款捐出,設立「 政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支持非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利用暑假和課餘時間瞭解科學研究領域的工作。其後,他還將上海故居捐贈給上海交通大學。
李政道先生高風亮節,給學術界樹立了良好榜樣。其實,從20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科學家捐贈層出不窮。其後的科學家捐贈,儘管捐贈量級與影響力與諾貝爾相比存在差距,但也日益成為一支新興的、極具影響力的戰略性捐贈力量。誠然,瑞典化學家諾貝爾迄今仍是捐贈體量最大,社會影響力最強的科學家之一,開啟了科學家捐贈的先河。
2024年5月,「量化之王」詹姆斯.西蒙斯去世,享年86歲。作為量化投資模式的開創者,這位傳奇人物創建的大獎章基金依然保持著量化投資領域的最佳業績。同時,由於具有數學家、投資家、慈善家合體的特質,他的影響力同時覆蓋了這三個領域。他去世後的深遠影響,在諸多領域久久不能平息。
從他的慈善捐贈軌跡來看,西蒙斯及其基金會的資助方向主要包括數學與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孤獨症與神經科學以及科學、社會與文化等,受益機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紐約市立大學、西北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也包括紐約K12教育系統。
不僅是在全球各地,中國也有不少科學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捐贈,支持教育、文物保護等各項事業發展。2023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向北京大學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樊錦詩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學研究。類似的捐贈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崔昆教授多年來捐資助學已超1000萬元。20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振義將所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百萬元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早在2010年,他就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500萬元巨額獎金中的絕大部分捐給了上海交大醫學院。科學家作為捐贈資金的供給者,與常規的捐贈者相比,確實更了解需求側的情況。
從捐贈對象來看,這些科學家大多面向自己曾經就讀的,或是自己曾經工作的大學或科研機構捐贈,也有一些科學家會向自己伴侶的母校捐贈,如羅伊.瓦杰洛斯所捐贈的巴納德學院,其夫人戴安娜1955年就曾畢業於此。不考慮房產、手稿、專利等捐贈形式,僅從現金捐贈情況來看,科學家捐贈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薪資收入、各類獎項獎金、創業與經營收入、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等。
無疑,科學家是一種戰略資源,科學家捐贈也不同於其他捐贈形式,是一種戰略性捐贈資源,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乃至全社會公益慈善文化的培育都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