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拚經濟 關稅調整成焦點

拜登與特朗普的電視辯論落幕後,兩個陣營回歸到選戰的主軸——經濟民生問題。由於兩黨的出發點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優先事項和意識形態,這將影響未來美國乃至全球經濟貿易的走向。

眾所周知,拜登政府以「拜登經濟學」自豪,並堅持認為,是他的政策使美國擺脫了衰退,凸顯積極的經濟成長、通脹率下降和持續的低失業率。而特朗普的「讓美國再度偉大」政策則以美國國民有感的政策為優先。拜登關注社會公平和氣候行動,而特朗普優先考慮減稅、放鬆監管和保護主義貿易政策。

進一步比較拜登下一個任期的經濟政策和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很容易分辨兩者關鍵的差異。在投資方面,拜登強調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而特朗普更專注於減稅和放鬆監管;在稅收方面,拜登提議對富人和企業增加稅收,而特朗普則推行了大幅減稅政策。這是民主黨及共和黨政策的傳統對壘。

然而,兩黨在關稅徵收的高低卻逐涉傾向一致。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富者更富,貧富差距拉大,製造業外移,衝擊到許多中產階級。因此,2017年以來,調高關稅成為美國對外國產品入美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汽車業及鋼鐵業,就連美國的盟國日本、德國也不例外。這一點兩黨國會議員已逐漸形成共識,因此即使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後,也延續對中國高關稅的作法。而以目前華府的趨勢看來,無論誰在11月勝選上台,美國的保護主義可能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任內的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數十年來獨樹一幟反對自由貿易,現在仍然是特朗普陣營財政政策主要智囊。萊特希澤沉潛幾年之後,總結特朗普關稅戰經驗,於去年底出書《沒有貿易是自由的》,誓言要消除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他認為,順差是銀行體系、勞工體系和產業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結果。這就是他支持特朗普提出的加徵百分之十的普遍關稅,以及對中國加徵更高關稅建議的原因,他表示,這麼做的目的不是作為就某一項具體貿易壁壘討價還價的籌碼,而是為了消除美國的結構性貿易逆差。

萊特希澤的提高關稅作法,最直接受到衝擊的是美國進口商及消費者,得要承擔進口商品更高的價格,因而受人詬病,認為是帶來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不過,包括賓州在內的搖擺州勞工團體卻肯定其作法,這也是拜登上個月親臨工廠宣布提高對中國鋼鐵業加徵關稅的原因。

事實上,全球許多國家,包括美國的盟邦都已積極商討,一旦美國未來採行高關稅,如何因應的作法。這也說明,無論哪位候選人上台,都可能免不了面對美國以提高關稅減少貿易赤字的財稅手段,一旦萊特希澤主張落實,全球貿易走向與過去數十年自由貿易發展環境截然不同。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