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政府發出備忘錄,正式將剝奪部分公民國籍的政策納入指引,指示聯邦檢察官優先對某些曾犯下特定罪行的歸化公民啟動褫奪國籍的民事程序,在此過程中並賦予他們更大的裁量權。備忘錄列出了撤銷國籍的10個優先類別,顯著擴大了執法範圍。
綜合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與《衛報》報道,這份備忘錄於6月11日發出,要求司法部律師對那些「非法取得」歸化身分、透過「隱瞞重大事實或蓄意虛假陳述」取得歸化資格的人,優先提起褫奪國籍的民事訴訟。根據2023年的數據,這項政策的核心對象是大約2500萬名在國外出生、後移民成為美國公民的人士。
司法部不僅在備忘錄中將此列為民權部門的執法重點,還列出了10類優先褫奪國籍的類別,擴大了可能導致公民身分被褫奪的犯罪行為,包括「參與犯下戰爭罪、法外處決或其他嚴重侵犯人權行為……入籍罪犯、幫派成員,或任何被判犯有對美國構成持續威脅罪行的個人」。此外在某些個案中,被告子女可能因父母而得到國籍,一旦案件審結後,當事人的孩子也會受到牽連。
值得關注的是,該備忘錄賦予聯邦檢察官更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可在各種情境下決定是否褫奪某人的國籍,包括填寫入籍申請表時撒謊、掩蓋犯罪歷史;針對政府或個人進行金融(如薪資保護計劃貸款)或醫療(聯邦醫療照顧)欺詐;以及涉及由聯邦檢察官辦公室移交或與未決刑事指控有關的案件。
此外司法部將通過民事程序而非刑事程序來撤銷公民身分,程序也更迅速。凱斯西儲大學法學教授羅伯遜(Cassandra Robertson)表示,在民事訴訟中,被告無權獲得政府提供的律師,且政府的舉證標準也遠低於刑事案件。她認為這違反了第十四修正案所保障的正當程序權利。這份備忘錄聚焦的褫奪國籍行動在近期已有實際案例。6月13日,一名法官下令撤銷杜克(Elliott Duke)的美國國籍。杜克於2012年在德國服役期間透過網絡傳送兒童性影像,他2013年入籍美國,並為此放棄英國國籍。2025年2月,司法部在路易斯安那州對他提起訴訟,指其在入籍時隱瞞犯罪前科。他已被裁定褫奪國籍,處於「無國籍」狀態。
司法部助理部長舒馬特就此案表示:「如果你在成為美國公民之前犯下嚴重罪行,然後在入籍過程中撒謊,司法部將發現真相,並對你追查到底。」
但天普大學法律專家賓厄姆(Laura Bingham)警告稱,無論杜克犯下甚麼罪行,這種情況都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可能導致「滑坡效應」,即公民身分的穩定性因人而異。移民法律資源中心政策總監哈菲茲(Sameera Hafiz)告訴NPR,「某種程度上,該政策正在試圖創造一個二等公民階級—一類是安全的(出生公民),另外一類歸化公民則可能隨時失去他們來之不易的身分」。
美國在過去數十年來都有褫奪歸化國籍的先例,二戰期間曾以此懲罰納粹黨員,1950至60年代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盛行的年代,則以此追查支持共產主義的人。前總統奧巴馬在任以及特朗普首次執政時,也曾推行類似措施。專家形容,司法部這次頒布指引,意味著特朗普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