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安全運行30周年 供港3128億度電 譚惠珠細說從前 大亞灣核安全之旅

上世紀70年代末,隨着中國改革開放,對能源的需求大增。中央政府決定引入核電技術,在大亞灣建設核電站。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深感責任重大,她知道,儘管香港無權反對興建核電站,作為鄰近地區,港人對核電安全問題同樣關切。在社會反核浪潮下,她秉持客觀和理性的態度,率領立法局考察團訪問各國,全面了解核電技術及其實踐情況;團隊提出的30項建議也獲中央政府積極回應。如今,大亞灣核電站已為港安全供電30年,未發生任何重大事故,她相信,核電能成為香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支柱。 

大亞灣核電站為港安全供電30年。 中電提供
大亞灣核電站為港安全供電30年。 中電提供

 

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回顧大亞灣當年點滴。 受訪者提供
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回顧大亞灣當年點滴。 受訪者提供

 

時值1978年,中國正值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大增。當時珠三角地區缺乏電力資源,中國政府遂考慮引入核電作為能源,並與法國合作引進壓水式核反應堆技術。由於核電站選址距離香港僅約50公里,引起香港市民高度關注,坊間出現反核的呼聲。

坊間缺核電認識 譚惠珠感責任大

譚惠珠將市民的安全和利益置於首位。身為當時行政局及立法局公用事業事務委員會召集人,她深感責任重大,認為有必要全面了解核電技術和電廠計劃,如實向公眾交代,特別是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災,以及美國三哩島核洩漏事故後,「坊間對核電缺乏認識,非常擔心,僅以電價會更穩定為由而支持興建,難以令人信服。」

翻查資料,1985年中電集團旗下的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與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營合同,合資成立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落實發展大亞灣項目後,本港反核呼聲漸歇。惟至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爾核電站4號核反應堆爆炸,釀成空前嚴重的核事故,大量輻射外洩,影響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歐洲等地,震驚全球,香港更有百萬人簽名要求停建大亞灣核電站。

「完全理解市民的心情,因為我也有同樣的擔憂。」譚惠珠沒有掩飾自己的疑慮,坦言即使在夜深人靜時,對核電安全的憂慮從未間斷,「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和香港市民說,我們會深入研究,據實告知建核電站對本港的正負面影響,以及我們可能獲得的安全保障。」

當年大亞灣核電站建築地盤及外貌。 資料圖片
當年大亞灣核電站建築地盤及外貌。 資料圖片

 

譚惠珠(前排右二)率立法局考察團到法國參觀核電站。 受訪者提供
譚惠珠(前排右二)率立法局考察團到法國參觀核電站。 受訪者提供

 

考察團分赴多國了解核電站

8月上旬,立法局核電考察團帶着香港各界人士提出的問題,分赴多地考察,其中一批由已故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帶領,前往美國和日本,而譚惠珠則率團訪問法國和奧地利。據報道,考察團在法國實地參觀格拉弗林核電站,了解法國核能發展,包括其安全標準和環境監測頻率等,並與當地政府和居民代表溝通,得悉當局積極推行公眾教育,並開放核電站給公眾參觀,以釋除民眾的擔憂。

大亞灣項目正是仿照格拉弗林核電站第5、第6兩座壓水式反應堆而建。設施位於格拉沃利訥,鄰近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被逼退守並大撤退的地點鄧寇克(Dunkirk)。譚惠珠憶述,參觀當日天陰雨濛濛,如她沉重的心情,但法國電力公司(EDF)經理細心講解,甚至讓眾人相隔一扇玻璃門觀看反應爐等關鍵設施,並安排各部門人員一同研究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管理、監管和應變計劃等。

其後,考察團赴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交流學習,適逢12名將派往大亞灣的技術人員正在該處接受培訓,IAEA向團隊表示,該批人才皆是精英。

8月30日,考察團發表報告書,總結多項觀察,當地公用事業公司、政府和市民保持坦誠溝通,市民可參與公開聆訊、參觀核電站和參與策劃緊急應變計劃等;最關鍵的是,類似切爾諾貝爾的事故,在大亞灣反應堆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使不幸遇上意外,鋼筋水泥建構的安全殼可阻止大部分輻射外洩。

報告書亦向內地政府及廣東核電合營公司提出30項建議,涵蓋設計製造、意外應變、中央管理、人員培訓、環境安全、公眾教育等,當中包括確保大亞灣供電期內,電費不高於本港兩電價格,以及在大亞灣建立安全監督站,系統性地監測核電站對環境的影響。

譚惠珠到北京會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 受訪者提供
譚惠珠到北京會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 受訪者提供

 

譚惠珠(右三)與李鵬會面後在港召開記者會。 受訪者提供
譚惠珠(右三)與李鵬會面後在港召開記者會。 受訪者提供

 

提30項建議 北京全盤接收

9月中,考察團應邀訪問北京,與時任中國副總理李鵬、國家核工業部和核安全局官員深入交流,譚惠珠說,「他們向我們保證,大亞灣核電站將遵從國際標準建造、管理和運營,並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察。而我們提出的30項建議,北京全盤接收了。」與此同時,李鵬亦答允設立一個有港人參與,與核安全和規例相關的諮詢委員會,有助提升市民的信心。

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正式投產,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向香港供應約3128億度電,供電量約佔本地總用電量的4分1。回首當年種種爭議,譚惠珠直言,儘管面對諸多質疑,但她的信念從未動搖,「我相信中國絕不會在人民居住的地方,建設一座危險的核電站,他們一定會保護人民,而且這麼大筆投資,做不好亦會影響國家聲譽。」

此外,譚惠珠指出,負責管理核電站的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其第一副董事長及第一副總經理由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人員擔任;首5年內的廠長,以及隨後5年的副廠長,亦皆由該公司任命,她說,「中電的參與也為香港帶來保障,讓我們掌握核電站的運作細節。一旦有任何傳言或質疑時,中電也可代表向政府和公眾解釋。」

如今,大亞灣核電站安全運行30周年,為香港穩定供電作出重要貢獻。譚惠珠無悔當時的決定,她欣慰地指,核電為珠三角的工業和民生供應所需電力,也帶動了香港過去30年的健康發展,包括貿易、商業活動等;相比依賴價格波動的天然氣發電,核電價格更為穩定。

「助力香港2050年實現碳中和」

譚惠珠由衷地說,「我相信再過30年後,大亞灣核電站仍然會維持良好的水準。作為清潔能源,核電在未來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助力香港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設三重獨立保障 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洩

大亞灣核電站採用縱深防禦安全原則,在電站設計、設施安裝及運行各環節,均配備多重後備支援,以確保核安全。

根據資料,設計團隊從初期已審慎考慮選址周邊的實際情況,預防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例如核電站的主要建築物、系統及設施,均能應對修訂後的麥加利地震烈度表8度的地震衝擊,加上廠房建於海平面6.5米以上,受到17米高的防波堤保護,因此免受洪水侵襲。

反應堆設有三重獨立保障機制,燃料棒的合金包殼可阻止核裂變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外洩;反應堆壓力殼由200毫米厚的鋼材鑄造,將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質的冷卻水密封於一迴路系統內;最外層的安全殼由900毫米厚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製成,內襯6毫米厚的鋼板,結構堅固,足以抵禦大型商用飛機的撞擊。

此外,「冗餘設計」也為核電站提供多重保護,例如站內設有不同的監測系統,以及多套主要和後備電源,包括廣東電網、中電電網以及站內的柴油發電機組等,即使全面停電,也可利用蒸汽驅動水泵冷卻反應堆。一旦反應堆停機,站內多套系統包括儲水箱和熱能交換器將持續冷卻核燃料,導出餘熱,減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安全營運指標穩居國際核能業前列

大亞灣核電站按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引,設立應急指揮中心和制定全面的應變計劃,其安全營運指標穩居國際核能行業前列。

據了解,大亞灣核電站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應急分類,制定相應的4級應變措施(應急待命、廠房應急、場區應急和場外應急)。核電站每年按既定應變機制進行演練,確保全體員工熟悉應急程序,並定期與內地政府機構合作舉辦大型聯合演習,以應付突發情況。

若發生國際核事件2級或以上的應急事件,大亞灣核電站會立即啟動應急措施,向廣東省政府匯報事故詳情。廣東省政府隨即會通報香港特區政府,並按照國際公約規定,盡快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及鄰近國家通報。香港特區政府亦有「大亞灣應變計劃」,遇重大事件會立即採取行動,包括持續監測環境、入口食水食物等,並在有需要時疏散市民。大亞灣核電站投產至今30年,從未發生第2級或以上的事件或事故,近10多年亦沒有發生第一級的「異常」事件。

事實上,在世界核營運者協會的表現指標中,大亞灣核電站在發電能力、電站安全及效率、工業安全、輻射防護等主要範疇,多年來都取得優秀的排名。

記者:林家希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