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環團就規劃提五大建議 包括建水獺運河及改良防洪能力

城規會將就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聽取公眾申述,香港園境師學會 (HKILA) 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 今日(27日)就新田科技城規劃提出五大優化方案,減低有關發展帶來的生態影響。

城規會將就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聽取公眾申述。
城規會將就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聽取公眾申述。

 

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大會提供圖片
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大會提供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大會提供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大會提供圖片

 

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陳彥璘。大會提供圖片
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陳彥璘。大會提供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陳輩樂。大會提供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陳輩樂。大會提供圖片

 

針對新田科技城規劃,HKILA及WWF提出五大建議,分別是在科技城西北角建設多功能綠化空間,加強生境連貫性;建造專為水獺而設的生態走廊;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提高防洪能力;調整建築物高度管制,改良雀鳥飛行廊道設計;及保留石湖圍農地建設特色田園公園。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表示,此前環保署通過的新田環評報告有很多改善空間,但要接受環評已被通過的現實,HKILA及WWF的意向是「向前看」,冀透過「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將環評中「美中不足」的地方優化。

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表示,此前在北都發展保育委員會中已提出過類似的概括建議。HKILA與WWF亦將在7月3日出席城規會舉行的公眾會議,向城規會委員講解有關優化方案內容,冀城規會及有關政府部門採納。

倡為水獺建生態運河連接三寶樹及落馬洲河套區

后海灣濕地是瀕危物種歐亞水獺的棲息地,陳輩樂表示,政府計劃在落馬洲管制站附近建造一條供水獺等陸生哺乳類動物使用的生態走廊,惟其中兩段會經過地底隧道。陳輩樂指,生態走廊的設計支離破碎,不利水獺使用,「現行的方案裡,水獺要游一段河道,再爬落去一條隧道,再爬上河道,跟住又爬落隧道再上河道先過到三寶樹濕地公園」,變相切斷動物來往新田與落馬洲的通道。他建議,為水獺設計及建造一條 570 米長的「生態運河」,連接三寶樹及落馬洲河套區。整條生態運河採取露天設計,配合下沉式行車道路,形成連貫暢通的動物通道。他又指,下沉式公路設計在歐洲被廣泛使用,工程角度上可行。

防洪方面,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陳彥璘認為,新田科技城無需建設昂貴的城市化防洪設施,而是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善用新田河道水體星羅棋佈的特點,便可改善排洪能力,例如保留部分河道以加強地表滲透能力,以及保留部分魚塘作蓄洪池。此外,在新田東、西主排水渠,建造類似新加坡碧山-宏茂橋的可泛洪河岸公園,保留廣闊的河岸帶,提供綠色康樂空間,在極端降雨期間則可泄洪。

記者 郭穎彤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