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8成青年認同香港是美食之都 團體倡設發展小組融合「旅遊+美食」

本港一直有「美食之都」的美譽,隨著周邊地區競爭加劇,地位開始面臨挑戰。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今日(16日)公布有關「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報告,當中有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分別認為食物質素、食物安全及服務質素為堅持美食之都的重要因素。團隊建議當局設立「香港美食發展專組」,以統籌本地美食發展策略,推動「旅遊+美食」融合,並專責督導宣傳推廣計畫。

面臨租金食材成本高昂

團隊在今年4月11日至22日期間,訪問520名18至34歲的香港青年,並進行了13名從事食物工作的年輕從業員個案訪問,以及訪問6名熟悉是項研究議題的專家與學者。調查發現,96%的受訪青年認為「食物質素」是建設「美食之都」的重要因素,96%認為「食物安全」同樣關鍵,91%則重視「服務質素」。然而,報告也指出,香港美食產業面臨「租金昂貴」(64.0%)、「食材成本高」(47.3%)及「周邊地區競爭」(39.0%)等主要挑戰。

不少人喜歡到酒樓歎「一盅兩件」。
不少人喜歡到酒樓歎「一盅兩件」。

 

茶餐廳亦算是香港特色之一。
茶餐廳亦算是香港特色之一。

 

西式鐵板餐別有韻味。
西式鐵板餐別有韻味。

 

日式美食在香港人心中不可或缺。
日式美食在香港人心中不可或缺。

 

街頭小食如雞蛋仔、魚蛋燒賣甚受歡迎。
街頭小食如雞蛋仔、魚蛋燒賣甚受歡迎。

 

不少遊客鍾情港式奶茶和蛋撻。
不少遊客鍾情港式奶茶和蛋撻。

 

調查亦發現,85%的受訪青年認同香港是一個「美食之都」,顯示了年輕一代對香港美食文化的高度認可。有67%的受訪青年認為多元化飲食文化是香港作為「美食之都」的主要優勢。

獨特優勢在於多元化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徐佩賢表示,香港「美食之都」的建設已初見成效,但要穩定該地位仍需持續提高實力,應參考亞洲地區推動美食發展及飲食文化的經驗以及做法,以提升城市吸引力。被問及香港美食較其他地區有何競爭力,她表示香港飲食文化融合中西方烹飪技巧,並不斷引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滿足不同口味和飲食習慣的需求,造就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獨特性。

青協青年創研庫公布「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結果。
青協青年創研庫公布「為鞏固『美食之都』享譽尋出路」研究結果。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徐佩賢。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徐佩賢。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副召集人翁德建。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副召集人翁德建。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陳雅喬。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陳雅喬。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陳康翹。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陳康翹。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劉健宇。
青年創研庫經濟就業組成員劉健宇。

 

邁向有營飲食美食深度遊

另一名成員陳雅喬女士認為,本港可參考「有營食肆」運動的相關經驗,推動「多元飲食友善標籤計劃」,加入特殊飲食需要標籤,以照顧不同客群的膳食需要,展現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形象。

另外,團隊成員陳康翹表示,86%的受訪青年認為美食旅遊是具潛力的發展領域。超過九成認為香港飲食文化應朝向「環境可持續發展」(92%)及「推廣健康飲食」(91%)的方向發展。個案訪問結果顯示,香港可發展美食深度遊,利用景點或古蹟展示飲食文化及傳統優勢。同時,疫情後公眾對健康飲食的重視,為社會邁向可持續消費提供了契機。她續言,儘管餐飲行業面臨挑戰,受訪青年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較高。大部分青年認為,改善行業就業環境,如提高工資、福利等,能鼓勵更多青年加入相關行業。

團隊成員劉健宇引述研究指,現時美食推廣及發展涉及多個部門及組織,相關政策和資訊較分散,建議當局設立「香港美食發展專組」,以統籌本地美食發展策略,推動「旅遊+美食」融合,並專責督導宣傳推廣計畫。他亦建議旅遊發展局開展「香港美食傳承運動」,配合現時政府所推廣的「無處不旅遊」及餐飲消費券,製作本地美食旅遊地圖,並翻譯多國語言,以推動本地美食體驗。

記者:曹露尹

由即日起至6月20日,只要參加「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度調查」問卷,即有機會贏取Panasonic護髮風筒、Casetify充電器、大家樂$50餐飲券等豐富禮品。即點擊https://bit.ly/4csd4qL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