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升溫美債入牛市 回報好過做定期 專家薦三大投資方法

美國減息步伐市場看法分歧,但共識是今年至少減一次,此時債市已悄悄步入牛市,往往是部署債券好時機。被視為擁有「無風險利率」的美國國債,是投資者追捧的穩定高息工具之一,目前只要及早買入美債,鎖定高息,便可享受未來息口下行時債價上升,達到「財息兼收」。專家直言,從低風險投資角度而言,買美債好過做定存,特別是長債,未來回報將十分可觀,並提出兩大原因,建議投資者與其直接買債,不如投資美債相關基金或ETF。

市場漸確信最快9月減息

美國議息後進一步確立減息路徑,芝商所利率期貨監管工具FedWatch顯示,市場主流預計最快9月就減息,機率為61.1%;雖然聯儲局點陣圖顯示今年可能只減息一次,但主流相信全年有望減息至少2次,機率達70.8%。大局已定,10年期債息上周急回吐21個點子,跌至4.22厘水平。

 

 

 

 

富途證券首席分析師譚智樂建議,長債可買入ETF如「TLT」,而短債宜買「現金寶」類別的貨幣基金,兩種方法都不是直接買債券,而是買入產品,好處是取得較高流動性。
富途證券首席分析師譚智樂建議,長債可買入ETF如「TLT」,而短債宜買「現金寶」類別的貨幣基金,兩種方法都不是直接買債券,而是買入產品,好處是取得較高流動性。

 

債息與債價呈反比關係,意味投資者持有高息的債券時,當聯邦基金利率下調便會推高債價,同時在債券到期前繼續收取較高利息,是利率政策轉向時值得捕捉的良機之一。

譚智樂:債市入牛一 未來回報可觀

富途證券首席分析師譚智樂指出,美國10年期債息在去年10月抽上5厘時已經見頂,相對地債價水平亦悄悄見底,目前走勢「好明顯見到『牛一』味道。」他稱,市場預計減息不會太快,而較遠的利率走勢亦隨時有變,雖然無法具體判斷債價上行空間,但只要息口一直向下,長債都會有可觀回報。

長債息口敏感高 回報勝短債

譚智樂表示,銀行定存與美債息息相關,兩者均是低風險理財,「你畀錢銀行,銀行都係買短債」,銀行在承擔債券風險、營運費用後,通常派發較低的存息,因此當投資者願意承受美債風險時,回報將更高。他又稱,長債往往對利率變化敏感度較高,故比短債所賺更多,「長債好過短債、短債好過定存。」

啞鈴策略攻守兼備:現金寶配ETF

因美債數量眾多,如果投資者欲分散風險,譚智樂建議採取「啞鈴策略」,即同時投資長期及短期債券產品,長債可獲取較高回報,而短債能較快變現及調配資金,達到平衡整體倉位的風險與回報。他舉例指,長債可買入TLT等相關ETF,而短債宜買「現金寶」類別的貨幣基金,兩種方法都不是直接買債券,而是買入產品,好處是取得較高流動性。

直接買債流動性低 差價成致命傷

譚智樂解釋,並不鼓勵投資者直接買美債國債,最大原因是流動性很低,買賣差價明顯較闊,將顯著侵蝕回報,而相關基金或ETF則相反,擁有大量流動性;而且美債產品通常持有一系列債券,令本身較低的債務違約風險,再進一步分散。

直接買債門檻低至1000美元

市場上購買美國國債的方法主要有三種,除了直接買債外,亦可認購債券基金,以及債券ETF,主要投資邏輯是享受價市上行周期,但各工具性質不盡相同。雖然直接買債的傳統入場門檻很高,但近年互聯網券商興起,入場券可低至1000美元。

美國國債發行時,通常面向機構投資者或大戶,即使散戶向銀行認購美債,入場費起碼要數萬以至數十萬美元,不過隨著投資美債越來越普及,很多券商提供的美債門檻已低至1000美元。投資者需留意買美債時的手續費、託管費、平台費等。

債券基金及ETF無到期日 長線享受升幅

而美債債券基金及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均是持有一系列美債的產品,入場門檻低,流動性十分大,不少產品的資產規模亦龐大,很多設計都對散戶友善。而投資這類產品會收取佣金、管理費等。

投資美債原意是「財息兼收」,值得留意是,直接買債才能按自行策略鎖定高息並賺取債價,債價的升幅根據美國利率變化而定,但有關策略在債券到期後便完結。至於美債ETF則沒有到期日,因為其債券組合會不斷置換,但在減息周期之下,換入的新債債息會降低,令ETF派息亦會相應下調,因此投資ETF最主要是享受債價上升的利潤。

相關新聞:

銀行推歐國盃掛鈎存款優惠 最高息率9.8厘 揀德國及英格蘭或最有利

港銀特選或新客存款優惠加碼 美元活期5.4厘 港元最高4.8厘 較上月多0.2厘

由即日起至6月20日,只要參加「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度調查」問卷,即有機會贏取Panasonic護髮風筒、Casetify充電器、大家樂$50餐飲券等豐富禮品。即點擊 https://bit.ly/4csd4qL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