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改革法案為何能挑動十萬人示威?(下)

(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第二點談示威最初被稱為「太陽花2.0」,之後被稱為「青鳥行動」,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從中反映些甚麼?

在阻撓二讀的5月21日,有民進黨立委在議會內手持太陽花抗議。所以在21日及之前,上街的示威行動,傳媒稱之為「太陽花2.0」。確是有上街民眾手持標語之餘,也手持太陽花。他們打出的標語,例如「我藐視國會」、「反黑箱」、「沒有討論,沒有民主」等。跟太陽花1.0一樣,此次示威者當中不乏年青人,甚至中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次爭議打的不是台獨旗號,是反黑箱作業、反對缺少討論、有失程序正當性等等,這些議題比較容易觸動年輕人和中間選民的關注。

而21日之後,開始被稱為青鳥行動,有屬於此次運動的獨立稱謂。街頭運動於5月21日後吸引了愈來愈多人上街,因為他們聚集在青島東路,在那裡會合。不少人發現只要在社群平台輸入「青島東」三個字,就會自動降低流量,甚至被封。於是,有人開始改以「青鳥東」為代稱;「青鳥行動」之名就此形成。上述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內容合起來,可以看見真實世界是立體的,勝負相倚、一體兩面。此次立法院內藍白合固然先勝一仗,可是這種合力硬闖,令綠營有議題可發酵。上文提過,出來示威的有不少中學生和年青人,是一群用台獨理念未必可以吸引他們走出來的人。而民眾黨對他們來說已不是第三種顏色,因為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他本來是太陽花1.0的核心人物之一,加入民眾黨後帶頭與國民黨合作,被部分人視為「背叛社運」。藍白合之後,可能令白的空間收窄,令一些白色力量的票出逃,成為綠營可以重新撈取的選票。

以下是第三點觀察。賴清德就職三天後的5月23日,北京「無預警」環台軍演,首次覆蓋金馬等外島。而與此同時,台灣立法院對改革法案進入二讀階段,上街示威的人數不斷增加。青鳥行動甚至超出台北,在台中、台南、高雄等15個縣市都有聲援。

設身處地,大家且嘗試想像5月下旬示威者的生活氛圍:就是一邊聽著中國大陸軍演的新聞,另一邊則聽著藍白合硬闖關的報導。「左右夾擊」之下,會走出一個新的情況,就是——有人會感到(不是淺淺的覺得,是很立體的親身感受)台灣:外有中國北京的軍事威脅、內有白色力量背叛之下,令國民黨在立法院可以「為所欲為」。這個角度如果被民進黨把握住,或有機會令出走的綠營支持者回流。  文章收結前做總結:做了十年時評,最深刻的體會是愈來愈發現,很多宏觀分析,以及彷彿已經不用再質疑的一些時事套路,竟然令我覺得已解釋不了一些具體現象,跟真實世界不吻合。本文細審台灣立法院改革法案事件的細節,是想更貼近台灣的真相。上文曾提及「勝敗相倚」的一個局面,即是雙方都有可發揮及發酵的點子。以下正面看看藍白合有何好處。改革法案通過後,藍白力量日後可以有監察和調查權。如果未來一年,藍白力量利用立法院新增的權力去徹查新冠疫苗有沒有機構從中圖利,又或者多做、多追責這類涉及民生的事件,國民黨仍然可以因此而得分。

總之,真實世界立體而多面向,台灣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及「朝小野大」的格局,會令局面存在很多變數。知道當中的複雜性,會更加接近真相。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