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一時不便 造福子孫後代

香港研討「走塑」措施多年,首階段管即棄塑膠新法例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正式實施,正好契合了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多一塑不如少一塑。

塑膠產品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塑膠餐具為例,香港每日棄置量達227噸,相等於每年超過82000噸,即約5500部雙層巴士總重量。加之其他行業,香港每日總計有2369噸廢塑膠須送往堆填區。

塑膠垃圾所需分解時間亦以百年計,長遠對堆填區構成沉重負擔,亦對環境生態及人類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塑膠垃圾落入海洋及河流會分解成微塑膠,被海洋生物誤食,最終又回到人類食物鏈。科學家近年甚至已經在人血中發現微塑膠,香港塑膠問題迫在眉睫。

不少先進城市已長時間推出取代塑膠產品的措施,香港才剛起步。香港首階段「走塑」令規定,除了管制9類即棄塑膠餐具外,同時亦禁止商戶銷售以及供應膠柄棉花棒、膠牙籤、雨傘袋等有成熟替代品或非必需品的即棄塑膠產品;酒店賓館亦不能向住客免費供應塑膠洗漱用品以及即棄膠樽裝水供在客房內使用。雖然「走塑」會在一定時間內給生活帶來不便,港人需要在一些行為上逐步適應,畢竟環保概念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需要港人共同努力推行。

「走塑」法例正式生效,禁止商家提供或銷售發泡膠餐具、膠飲管、膠攪拌棒、膠刀叉匙和膠碟等,設有6個月適應期,商家可在此繼續使用剩下的塑膠餐具。一方面,令到商戶經營成本有所上升。業內人士指出,餐盒價格約上升兩至三成,餐具便宜一點,而紙飲管一類的餐具,則價格可能達2倍之多。另一方面,食客改用由「稻殼」製成的紙勺、紙餐盒,亦感到略有不便。紙勺浸泡一會即變軟,不方便使用,紙餐盒不方面食物加熱等等。

儘管改變帶來一系列的不適應,但港人對「走塑」法例大多持肯定態度。有商家表示,支持環保是應有的社會責任,雖然餐具成本上升,但暫時不會加價,避免增加基層市民負擔。

食客則認為「走塑」做法正確,但需要時間適應,相信長遠可達致環保效果。一份環保團體的調查報告顯示,有56%的港人表示願意自備餐具或容器買外賣,態度積極。

對比其他先進經濟體,香港在源頭減廢、減用塑膠、廢物回收、循環再用等,都比較落後。如今走出關鍵一步,更需要港府有更大作為,認真務實部署下一步。一方面,在持續推動食肆外賣餐具「走塑」之餘,港府營加大公眾教育和宣傳,培養市民使用自攜的環保輕巧餐具;另一方面,也要重視「走塑」令頒布之後各方感受,避免成本提升對商家造成的負面影響,積極尋找替代方案,緩解「走塑」令給港人生活帶來的不便。

塑膠對環境生態以至人類健康都可以造成深遠禍害,「走塑」已是大趨勢,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不應落後。「走塑」由每一個人做起,才是徹底貫徹環保生活,人人出力,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一個更環保的地球,為下一代的未來生存,作出貢獻。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