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將人氣消長 比拼台政黨實力

台灣的領導人選舉自三組候選人正式登記後,已見人氣明顯出現消長,連帶也影響三黨因應策略。競選過程雖說存在各種不同變數,這個階段更重視政黨實力。

過去幾天重大變化是,台灣民眾黨的柯文哲民調及聲勢持續下滑,從兩成多掉到一成五左右,宛如被突破「心理防線」。一般認為是柯文哲在君悅飯店的三人公開會議應對欠佳所致;此外他公開表示金主承諾的款項並未進帳,需要持續小額募款,曝露出選務經費不足的窘態;他的競選行程一天僅有一兩場,到場支持者遠不及上個月,凸顯今昔冷熱的對比。

反觀國民黨及民進黨候選人每天的行程滿檔,全省走透透,而且未來還各自表明會在全台各縣市舉辦大約二十場的上萬人造勢活動。兩相比較,柯是否能衝出兩黨封鎖線,以目前看來,很難予支持者信心。究其因,柯文哲近九年來闖蕩台灣政壇,以個人魅力為主,固然有一批鐵桿支持者。相對來說,政黨的宗旨、精神、信念並未被熟知,也因此,一旦出現爭議,可能會出現基本盤鬆動情況。

值得進一步推敲的是,如果柯文哲聲勢持續被拉開,那麼他的票會跑去哪裡?從民調的交叉分析看來,民眾黨的支持者已轉流向國民黨和民進黨,且幾乎各半。如果柯真被邊緣化之後,藍綠接下來才進行到短兵相接的「割喉戰」。

近日另一個選戰熱門議題是民眾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的「美國籍」問題。原本吳可以一句話答清楚,但她的回應曖昧不清,說「這是我跟美國政府之間的問題。」引來台灣媒體連續幾天大篇幅的跟進報道,民眾黨被迫多次代為解釋,也壓低了的氣勢。無獨有偶,民進黨的蕭美琴過去放棄美國籍的過程,也被國民黨挑出來要求說明。台灣的選務機關於是提前一日,公布三組六位正副候選人都符合資格,將副手的議題劃下句點。相對來說,國民黨的副手趙少康個人沒有此類問題,反而因為全台助選批評的砲火猛烈,被對手批評喧賓奪主,而趙少康則自稱趙子龍願意為候友宜兩肋插刀。三位副手呈現各異的風格。

其實在選舉之中,副手僅是備位之用,很少有大幅加分的功能。以前李登輝的副手李元簇曾被稱「好的副總統就是沒有聲音的副總統」。過去台灣各政黨挑出的副手曾出現副作用或負作用,例如二○一二年蔡英文的副手蘇嘉全、二○一六年朱立倫的副手王如玄,都曾因為房舍議題沒有處理好,落於被動。

台灣總統大選到這個階段,打的是組織戰、文宣戰、經費預算、論述路線。而最核心的,打的是政黨的人才,包括副手、策士、智囊、作業參謀、選務總幹事,在各個層面發揮作用,避免犯下大的錯誤,或是貽誤時機,從主動落到被動,政黨實力的高下也在此時呈現。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