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更尊敬基辛格,而不是美國人?

沈逸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聽到基辛格去世的消息,我有一個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中美對於基辛格的認知是很不一樣的:在微博上充滿了大量對基辛格在中美關係、國際 關係所做貢獻的討論,不管這些評價和情感具體如何,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基辛格本身作為一個美國的外交家、戰略家,對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境外社交媒體,上面更多是戲謔的、解構的、瑣碎化的、情感性的討論,甚至有一幅漫畫用一個死神操縱抓娃娃機的這樣一種方式,展現基辛 格去世這件事情,意思是終於輪到基辛格死了。從中國的文化和角度看來,這是一種不敬的討論方式。

基辛格是個非常簡單、純粹的人,他是個西方古典寫實外交思想的研究者,同時也是實踐者。他在唸書的時候研究梅特涅,在大學教書的時候討論基於地緣政治實現大國間的戰略穩定,探討美國的威懾戰略,以及美國的全球戰略如何遵循現實主義的勢力均衡原則,加以有效的落實和實行。

當進入尼克森政府的外交班底,成為尼克森最信任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之後,基辛格試著用他對國際關係深層架構的理解去推動美國外交戰略的轉向,試圖讓美國以更低的成本建構一個對其更有利的外交環境。

先前寫基辛格傳記的作者說:基辛格是個特例,他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特殊國內政治背景下的一個特殊人物。當我們說美國為什麼現在沒有基辛格的時候,其實我們想問的是,美國人為什麼再沒有選出一個類似像尼克森這樣的總統?從冷戰結束以後,我們發現美國總統在制定大的戰略,尤其是對外戰略時的能力,相較於之前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

尤其是從奧巴馬開始,到特朗普再到拜登,美國在對外戰略中的政策質量,到最後執行戰略的績效、對於世界實際產生的效果呈現持續下降,這個和大家印象中的基辛格和尼克森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中美關係來說,基辛格意味著什麼?

中美關係之所以在今天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是美國不顧中國意願的表達,堅定而頑強地要偏離中美關係原有的戰略軌道。而基辛格的特點在於他的才能、學識、認知和理念,在恰當的歷史時機出現在了恰當的位置,他勇敢地迎接了歷史給予他的機會,做出了恰當的決斷。這一系列因素耦合在一起,最終成就了基辛格在中美關係中所做出的特殊貢獻。

對基辛格來說,從任上中美關係破冰,到後來見證冷戰的結束,見證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高速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看到美國逐漸偏離原先正確、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導致中美關係沒有必要地出現下跌和惡化。在這個過程中,基辛格仍舊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嘗試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想必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基辛格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中美關係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最被人反覆提及的功績之一。與其說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當時在一個特殊環境下做出了需要勇氣和智慧的決斷,不如說是中國在一定程度上用自己的成就,用自己在國際體系中的發展,反過來為基辛格進行了加持。

我們尊敬基辛格,不是因為他主動做了多少為中國著想的事情,毫無疑問,對於基辛格來說,置於優先地位的永遠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他能採取一種務實的方式,建立在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相對比較準確的理解基礎之上,識別出中國的核心利益,並且強調這對美國也有必要。

無論中美之間的力量對比、強弱對比多大,美國都應該對中國的核心利益予以實質的尊重,基辛格意識到了這一點。

歷史具有特殊的諷刺意味。今天誰在認真討論基辛格?今天誰在認真思考基辛格留下的外交遺產?目前看起來,在中國可能討論的比在美國更多、更深入、更全面、更準確一些。——轉自《觀察者網》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