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不識字 族群恐失千年姓氏

自一九八四年啟用第一代身分證、二 四年升級第二代身分證,中國公民身分證的設計、工藝、材質和防偽水準一直在改善,人們使用身分證的場合也越來越多。無論辦理銀行業務、醫院掛號、購買車票、乘搭飛機、酒店入住,還是入學入職,沒有身分證,都會事事難辦,寸步難行。

可是,當人們越來越離不開身分證的時候,一種尷尬的現象慢慢出現,那就是電腦無法輸入一些生僻的姓氏。地處邊陲的雲南省有個 僳族人居住的村落,村民的姓氏讀音為「nia」。書寫時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橫的「鳥」,下半部分是「甲」。數百年來,村民們一直使用這個「nia」姓。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人們在電腦系統中無論怎樣都無法打出這個姓,身分證辦不出來,出行也遇到了許多不便。為了面對現實,他們只好統一改姓為「鴨」。

改是改了,這\xf9堛\xba 僳族人,始終心有不甘。他們很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覺得不應因為技術因素,就無緣無故地放棄數千年來的傳承。在姓氏文化方面, 僳族姓氏的起源不同於漢族的百家姓。 僳族崇拜自然萬物,有信仰動物的,分為老虎氏族、熊氏族。有信仰植物的,稱穀氏族。而「nia」姓族群則是尊崇鳥氏族的後代,他們崇拜的是飛翔的鳥兒。事實上,鳥氏族的後人,有姓「雀」的,也有姓「鷹」的,延續的都是對鳥類的尊敬。

如今因為電腦字形檔\xf9堥S有「nia」字,村民們不得不用「鴨」來代替。改姓之後,生活是方便了一些,但終究是無奈之舉,如果可以,很多人還是希望改回「nia」姓。一方面可以避免「鴨」字的尷尬,另一方面也可以延續對鳥氏族文化的傳承。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並非一宗兩宗,還有不少同類例子。根據《中國姓氏大全》記載,佛山地區的土著原有四大姓,包括「雞、田、布、老」。「雞」是其中之一,它在佛山、上海、雲南都有分布。最集中的是廣西東興,姓「雞」的有一千多人。相傳古代沒有鐘錶,大家都是聞雞鳴而起。官府便設立了通報時間的官職,即「養雞人」。每當黎明雞叫,官員們就開始上堂。當時的養雞人是個光榮職位,他們的後人就把姓氏改為「雞」了。再到後來,時代變遷,出門在外謀生和求學的雞姓族人,覺得「雞」字不雅,便偷偷跑去改姓,大部分改姓「奚」。姓「奚」聽起來雖然不錯,但「雞」姓也就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佛山當年四大本土姓氏之一的「雞」姓,如今也只剩下三個人了。

客觀地說,姓氏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現象,有生便有滅,這是不以人們意志而轉移的。可是,負有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責任的各地政府,在保護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做好少數民族文字與漢族文字互譯印證方面,應該責無旁貸,竭盡所能,不遺餘力。

中國各地各民族目前仍然保留著很多生僻姓氏,背後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能簡單以當代的認知視角來看待,更不能輕易地廢棄。相反地,應該像保護那些富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古文物、古代藝術品一樣,努力地瞭解其起源,解構其內涵。

相比起傳承和瞭解少數民族和族群姓氏方面的文化內涵,從技術上改良電腦功能,創新和擴展電腦字形檔,爭取容納更多的生僻姓氏,應該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難。一旦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就可以讓博大精深的中國姓氏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煥發光彩,也可以讓擁有這些姓氏的族群更加富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