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學歷成為思想枷鎖

「如果我沒上過大學,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絲」之類的「孔乙己文學」引發熱議。部分大學生在思想上無法接受從事學歷門檻低的工作,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讀書學習沒有意義。大學學歷成了一些人身上無形的枷鎖。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大學生們逐漸褪去了天之驕子的光環,就業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同時就業市場供需嚴重不平衡,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再用許多年前的擇業思想來審視當下的職業選擇,難免如「孔乙己」般進退兩難。

大學生為何放不下身段?一方面,社會上仍普遍將大學教育和精英教育畫等號,父母們也有著「上了大學就有高收入工作」的傳統觀念,且許多服務類職業社會認同缺位,被認為「不體面」、「沒前途」,這種歧視和偏見成了大學生擇業時的阻礙。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就業形勢的變化,除學歷外一無所長,內心又無法接納「高開低走」的自己,擺脫不了世俗定義的成功失敗。

大學教育教會學生職業技能,但它絕非單純的職業教育。讀大學的意義,不在於求得一份鐵飯碗、高薪資的工作,而在於完善自身,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學培養的知識底蘊、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鑒賞能力等,可以讓人受益終身。成功與失敗,也並非職業和薪資所能夠定義的。「211大學畢業5年存款5000」的視頻先前走紅網絡,視頻\xf9堛漕潀鴗k主人公雖沒有獲得體面的工作和薪水,但她們努力,有目標,明白自己想做甚麼,而不是成為思想上的「孔乙己」。

如何幫大學生卸下思想枷鎖?首先要營造足夠寬鬆的就業氛圍,不因推遲就業而指責「啃老」,不因職業選擇而怒斥「躺平」,讓「行行出狀元」的思想觀念被更多人接受。同時,高校需制定貼合時代需求的培養計劃,讓學生不再因有學歷沒能力錯失理想工作,並加強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問題。大學生自身也應轉變觀念,不因學歷為自己設限。

王念 中國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