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紐約下東城的獨立藝術電影院 Metrograph 於 11 月 21 日至 12 月 5 日推出「如母如女(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台灣女性影展,由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支持舉辦。影展精選自 1980 年代至今橫跨四十年的代表性電影,呈現台灣女性導演與女性角色在家庭、性別、情感與社會變遷中的多元敘事與創作能量。
本次影展共放映 7 部台灣電影,包括李美彌「都市女性三部曲」、楊德昌《海灘的一天》、李安《飲食男女》、黃惠偵紀錄片《日常對話》,以及黃熙第二部劇
情長片《女兒的女兒》等。作品跨越劇情與紀錄片,串起不同世代女性在家庭角色、情感關係、職涯與生命課題中的掙扎與自我追尋,勾勒女性主體在台灣電影脈絡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
在台灣新電影中,女性影人有著隱性卻關鍵的存在,她們以細膩視角與社會觀察著稱,重新形塑台灣電影的敘事疆界。本影展將以李美彌的三部作品《未婚媽媽
》(1981)、《晚間新聞》(1982)、《女子學校》(1982)為起點。三部作品呈現女性在母職、婚姻、職涯與青春期中面臨的生命課題,以簡練大膽的影像語言,展現當時台灣少見的女性集體與性別意識書寫,被視為台灣早期女性主義電影的重要里程碑。
80年代,隨著台灣社會的女性自覺與女權運動興起,儘管新電影由男性主導,電影內容已開始出現對女性形象的多元呈現。楊德昌《海灘的一天》(1983)以兩
名女性的人生選擇描繪社會與家庭價值的轉型,是台灣新電影運動中以女性視角鋪陳敘事的代表之一。李安《飲食男女》(1994)則透過家庭餐桌描繪父女與三位女性的內在成長,反映 1990 年代台灣家庭與性別角色的轉變。
紀錄片導演黃惠偵的《日常對話》(2016)以自身家庭為切入點,直面母女關係的疏離、傷痕與理解。影片以深刻而真誠的方式剖析性別認同、親密關係與傳統家庭價值間的矛盾,被視為近年最具影響力的家庭紀錄片之一。
作為本次單元的核心放映作品,黃熙執導的《女兒的女兒》(2024)由張艾嘉、林嘉欣、劉奕兒主演,描繪一位母親在失去女兒後面對遺留胚胎的情感旅程。影片帶出親情、責任、女性生命經驗的延續與傳承,亦向過往女性創作者與家庭敘事致敬。
為呼應此次影展,Metrograph 雜誌亦專訪《女兒的女兒》主演張艾嘉,分享她對角色的詮釋及多年從影經驗。
自2018 年起,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 Metrograph 持續合作推出多個具代表性的台灣電影單元,積極促成台灣影人、策展人與美國影視界的交流。本次影展由
Metrograph 以跨世代策展視角重新梳理台灣女性角色與女性導演的歷史軌跡,向紐約觀眾呈現台灣女性影像創作的深度與多樣性。
如母如女專題影展日期:2025 年 11 月 21 日 – 12 月 5 日,地點:Metrograph(7 Ludlow St, New York, NY 10002)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楊德昌「海灘的一天」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