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料香港金融迎10年國策戰略機遇期 復星郭廣昌:中國企業打不死|中國經濟論壇2025

特首政策組今日(18日)舉辦「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5」。在《香港的新發展格局》演講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何德旭認為,香港金融在未來5年至10正迎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可以看到香港金融一個非常好的前景,因為中國在未來5至10年要建設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以及香港面臨科技迅速發展,故在該背景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得到實際性的提升。

沈向洋:香港低空經濟發展良好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談及,香港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計劃已推動得很好,放開予不同的公司做實驗,待其安全性有保障後再推向市場,而香港與深圳的跨境飛行場景值得探索。

沈向洋指出,發展低空經濟的困難,包括飛行器種類、低空飛行模式的異構,以及高密度、高頻次和高複雜度的飛行,而確保飛行、航路、運行和社會安全、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價,才可以支持大規模的低空飛行。他稱,發展低空經濟的要點應是政府為主,中國方面是中央與地方協同推進;美國是國家層面推動建設為主;日本是國家及城市層級共同推動。

郭廣昌指中國資本市場正回來

同場的復星國際(656)董事長郭廣昌表示,個人經常前往海外,海外資本市場有段時間不看好香港市場,現時海外資本回來,當時這些海外資本認為如果尤其是美國等海外對中國封鎖,「中國高科技企業是沒戲的,現在看來大家覺得不是這回事,中國的企業是打不死」,現時中國民營公司、科技企業和資本市場都正在回來。

倡香港補充創科及綠色建築人才

郭廣昌提及,香港面臨基建技術、民生科技、科創崛起的任務,但本地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所需的專業領域的技術人才還有空缺;相比香港,深圳的建築成本約六分之一,此一定程度上影響香港的發展速度和進程。他建議,香港可以在更多領域上補充人才,如可將綠色建築、智能建設,建造技術人才納入清單,匹配創新科技層的定位;在科創領域,引入實驗室組織人員等,讓本地科技人才聚焦核心研發,但呼籲同時要充分考慮和保障現有能力人才的就業和福利。

先導科技朱世會:香港應改變純市場化方針

在中美關係緊張下,先導科技集團董事長朱世會表示,公司的業務需要出入海外,特別是美國,但基本上上從2月份開始暫停,但最近中美關係緩和,最近有公司陸續收到批文。他指,雖然該公司首當其衝,短期受到最大影響,但公司同時是受益者,儘管不能出口產品至美國,但公司已打通產業鏈。他指出,公司旗下有兩家已在內地掛牌的公司,擬將其在港上市,因為香港有法制制度和金融優勢,可以吸引國際人才。不過,他認為如果香港不改變純市場化的方針,便不能發展高科技,形容香港現時為18歲的年輕人,而美國已是50歲有經驗的人士,故沒有家長扶持和產業鏈協同,是不可能競爭。

本港極端天氣及就業問題值得關注

於論壇的「全球區域經濟的整合共生」討論環節中,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管理委員會成員、兼任大中華區主席梁錦慧表示,現處於變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香港仍有兩個領域需要關注。一是香港正面臨著心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問題,過去50年來香港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了5倍,同時保險損失正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長。惟她相信該問題是人為危機,是可以解決,即可以透過各方合作,先進技術、和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等方案來解決,從而恢復人和大自然間的和諧關係。

她續指,二是人口就業問題,從數據顯示,40%的就業崗位將因企業重組過技術進步而流失,加上隨著AI時代到來下,正加劇大量人員失業問題,因此市場可能需要更加重視思考未來的工作發展,帶來更多高質量且面向未來的就業機會。

梁錦慧強調,全球國家間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可以共同探討如何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完善,如在做大個蛋糕的同時並要探索更公平的價值分配機制。她續指,國家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要能踏過現時困境,看到持續的動蕩背後,並堅持做正確的事,就能共建世界繁榮。

中美貿易摩擦 歐洲從中受益

博科尼大學歐洲政策制定研究中心主任Daniel GROS 在這個環節中亦說,中美摩擦下,美國大加中國關稅,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不少中國企業將出口轉移至其他國家,而在這歐洲等其他國家將從中受惠,另外,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和設置的貿易壁壘,遠超對歐洲商品的限制,歐洲亦從這個貿易協定中獲益。

他續指,目前全球仍有很多國家看到不願效仿美國破壞貿易,試圖霸凌他人的做法,正因如此自己也對全球貿易體系抱有希望。

第一東方諸立力冀世界回歸以規則為基礎

第一東方投資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諸立力則從香港的角度談全球貿易,他說,香港與中國作為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一些針對他們的領域壁壘終將消弭,期待能構建起更完善的制度體系,讓大多數人受益,最終回歸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世界。

他續指,就香港和中國而言,還需要深化與亞洲鄰國和大灣區等地區的夥伴關係與合作,這是是因為中國、香港與他們存在文化共鳴,可形成經受住時間考驗和外界衝擊的關係。他還說,香港的金融體系還可以幫助國內市場體系、金融科技等轉型升級。

 

相關文章:李家超稱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逾三分一 成為全球穩定基石|中國經濟論壇2025

相關文章:全球貿易秩序重構 諾貝爾經濟學家:各國須團結應對權力失衡|中國經濟論壇2025

相關文章:內地受人口紅利消失及老齡化挑戰 制約居民消費 蔡昉籲改善收入分配|中國經濟論壇2025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