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風暴 席捲新聞編輯室

人工智能興起衝擊新聞界傳統運作,如《今日美國》等公司正嘗試善用AI技術深入報道。美聯社資料圖片

隨著人工智能(AI)興起,改變全球記者蒐集與傳播資訊的方式。傳統新聞機構日益採用OpenAI與谷歌等科企研發的工具簡化流程:篩選海量資訊、追蹤消息來源、擬定標題。

《紐約時報》報道,加州非牟利新聞機構CalMatters記者薩巴洛(Ryan Sabalow)2023年開始採訪加州議會時,注意到政客們常對某項法案發表慷慨激昂的反對演說,卻在投票時缺席。為研究該問題,他與團隊通過一個名為「數字民主」的AI工具進行研究,追蹤州議員的每句發言、每筆捐款及每次投票紀錄,揭露了一項法案流產的幕後原因,從其報道衍生的一個電視節目獲得了艾美獎。他坦承如果沒有AI協助,該篇報道恐怕難以完成。

「對記者而言,AI是項非凡工具」,路透社前總編輯、現任紐約大學新聞倫理計劃負責人艾德勒(Stephen Adler)說,「但如同多數科技產品,它伴隨著重大風險。」

過去數十年來,媒體高層眼睜睜看著網路顛覆產業格局,如分類廣告市場崩潰,讀者群被社交媒體分流。

為免在AI領域重蹈覆轍,媒體正試圖通過商業協議、訴訟或雙管齊下的手段,迫使科技巨頭付費使用原創內容來訓練與維護大型語言模型。

新聞界AI倡導者正競相探索如何善用這項技術。《今日美國》公司旗下的英國報業集團Newsquest現有逾30名記者運用AI技術深化新聞報道。Politico和《商業內幕》母公司柏林媒體集團Axel Springer,近期運用AI開發互動式旅行規劃工具。《時代》雜誌則在2024年度人物特輯中採用AI聊天機器人。《紐約時報》設有專責團隊進行AI實驗並開發報道工具。《財富》和《商業內幕》等已嘗試運用AI撰寫完整文章。

幾乎所有新聞機構都設有防錯機制,如要求發佈前人工審核。但即使頂尖媒體仍出現過尷尬的錯誤。彭博社用AI生成新聞摘要的測試已導致數十篇報道需修正。該公司表示,99%的AI符合該媒體的編輯標準,且記者對摘要是否刊載擁有完全控制權:「當報道更新或更正時,以及使用AI時,我們都保持透明。」本報訊

科技-三藩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