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最高法院多數大法官5日就特朗普總統動用緊急狀態權力,對幾乎所有美國貿易夥伴的進口產品課徵關稅一事提出質疑,令其核心施政議題面臨嚴峻的法律挑戰。裁決可能在數周或數月內出爐,將產生巨大影響。
綜合美聯社,《紐約時報》報道,相關案件涉及兩套關稅,一是2月特朗普對來自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的產品課徵的關稅,二是4月宣佈的對大多數國家的關稅。
憲法規定,徵收關稅的權力歸國會,但特朗普政府依據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主張總統有課徵關稅的權力。12個州以及諸多小企業提起訴訟,認為IEEPA根本未提及關稅,此前也從未有總統依該法課徵關稅。下級法院一致認為,這些關稅是違法濫用IEEPA,但部分上訴法院法官認為該法賦予總統廣泛的權力。
這是該案首次提交最高法院審理。特朗普任命了9位大法官中的3位。迄今為止,保守派法官在涉及官員免職、聯邦預算削減等案件中,不願約束特朗普的總統行政權。但隨著本案的裁決,情況可能會改變。
3位保守派大法官質疑,IEEPA是否賦予總統近乎無限制的權力來制定和調整關稅。3位自由派大法官同樣表示質疑。只要得到兩位保守派大法官支持,就可能限制特朗普的關稅權,但不太可能廢止這一權力。
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表示:「向美國民眾口袋掏錢的權力」必須「透過我們民選的代表在地方層面執行」。被視為關鍵票的大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質疑特朗普行動的廣泛性。「西班牙?法國?我的意思是,某些國家或許有理由,但請解釋為何這麼多國家都需要服從這項互惠關稅政策?」
政府總律師紹爾(D. John Sauer)表示,特朗普的關稅主要是為了規範外國貿易,使其更公平,而非籌集資金(後者會侵犯國會的徵稅權)。
關稅是特朗普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院不應對總統的外交權力指手畫腳。卡瓦諾(Brett Kavanaugh)等大法官似乎接受這一論點。
首席大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與自由派大法官一致強調,徵稅權是國會的核心權力。但他認為總統有權處理外交事務,而關稅是一種「對外稅收」,「在實現特定目標方面頗為有效」。
原告方表示,這些關稅實質上是國內稅收,因為主要由美國民眾承擔。
自由派大法官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表示:「你們(政府)聲稱關稅不是稅收,但事實恰恰相反。它們是在向美國公民徵收資金。」
特朗普當日在邁阿密向商界領袖發表講話時表示,「我的關稅帶來了數千億元的收入」,有助於大幅削減赤字。
若特朗普政府敗訴,可能必須退還稅款。迄今為止,財政部已從關稅中得到了近900億元。但特朗普仍可依據其他法律課徵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