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言「缺芯之痛」,芯片是現代工業的「心臟」,其自主可控關乎國運。而回望東方,中醫藥何嘗不是中華文明延續千年的「文化芯片」?它內嵌著獨特的生命哲學、整體觀與「治未病」的東方智慧,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當我們在半導體領域以「中芯國際」為旗幟,奮力突破「卡脖子」困局時,我們的中醫藥產業,同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芯」事——如何讓這顆古老的「文化芯片」,在現代世界的主板上穩定運行、煥發生機?
中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擁有全球超過75%的中藥材資源,年產量突破120萬噸,種植面積廣闊。至2025年,中藥材產業規模預計將突破1.2萬億元,形成了涵蓋原料、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龐大產業鏈。
然而,產量大國不等於產業強國。藥農「豐產不豐收」和「優質難優價」,藥企「成本難控制」,消費者「用藥負擔重」,整個產業陷入「大而不強」的結構性困局。
問題的根源在於標準化缺失、市場機制失靈與金融工具缺位。傳統改革路徑強調「先標準、後市場」,但標準建設周期長、協調難,導致改革推進緩慢。近年來,傳統「先標準、後市場」的改革模式推進緩慢。而以市場機制倒逼標準建設的「以市促改」思路正在崛起。
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成立表明,市場平台可以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場。在標準尚未完全統一前,通過交易場景的建立探索規則,反而能倒逼體系完善。中藥產業亦可借鑒這一經驗,在改革路徑上實現突破。
如今,一種新的破局思路正在浮現,上海數據交易所「以建促改」的經驗,探索「以市促標、金融先行」的新範式:市場平台可以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場。在標準尚未完全統一前,通過交易場景的建立探索規則,反而能倒逼體系完善。中藥產業亦可借鑒上海先試先行模式,通過試點交易市場,倒逼標準統一、技術升級和生態完善。
一:結構性沈屙:優質為何難優價?
中藥材產業的困境,根源於三大結構性障礙,它們相互交織,共同鎖死了產業升級的通道。
其一,標準化缺失導致優質難優價。中藥材講究「道地性」,即特定產地、氣候、種植方式共同決定藥效。但全國缺乏統一、強制、可量化的質量標準,導致同名藥材有效成分差異巨大。採購商依賴「眼看、手摸、鼻聞」的傳統經驗判斷品質,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以甘肅岷縣當歸為例,其阿魏酸含量遠高於其他產區,卻因缺乏全國統一檢測標準,被大量低價非道地產區當歸擠壓生存空間。加工與倉儲環節同樣混亂,硫磺熏蒸、黴變蟲蛀等問題屢禁不止,進一步拉低品質。盡管技術上85%的中藥材品種已具備關鍵成分量化分級的條件,但標準體系的滯後成為產業升級的最大障礙。
其二,價格失靈造成產業鏈雙輸。由於缺乏權威、透明的價格發現機制,中藥材市場呈現典型的「蛛網模型」:價格高漲引發盲目擴種,隨之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繼而種植萎縮造成供應短缺,最終價格再次上漲,循環往復。這種劇烈波動使藥農收入極不穩定,中成藥企業難以控制成本,最終推高終端藥價,加重醫保和患者負擔。更嚴重的是,價格亂象滋生投機與造假,動搖中醫藥的公信力。
其三,附加值低使產業困守價值鏈底端。中國雖佔據全球中藥材原料75%以上的產量,但利潤主要集中在由外資或少數龍頭企業掌控的研發、品牌等高端環節。國內多數企業僅從事低附加值的原料供應,利潤微薄,無力投入技術升級。以人參為例,長白山人參產量佔全球75%,產值卻不足韓國高麗參的1/8。韓國通過標準化分級、精深加工與品牌營銷,將人參打造成高端保健品。反觀中國,多以散裝、初加工形式出口,形成了「中國產、外國賣、高價返銷」的尷尬局面。
二:破局新範式:從「先標準」到「以市促標」
面對積重難返的產業困境,傳統「先標準、後市場」的改革路徑進展緩慢。而上海數據交易所的實踐提供了新思路:在數據確權、定價等基礎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時,通過建立交易市場作為制度實驗場,倒逼規則完善、技術創新和生態構建。這一「以建促改、以市倒逼」的策略,同樣適用於中藥材產業。與其等待標準完全統一,不如選擇優勢品種先行試點交易,通過市場機制倒逼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
當然,中藥材是物理商品,涉及倉儲、質檢、交割等複雜環節,與數據交易有本質區別。因此,改革應分階段推進:先在優勢產區建立現貨交易平台,積累經驗、完善規則,再逐步向遠期合約、期貨交易過渡,避免激進改革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2024年中國證監會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開展期貨品種研發,為產業金融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實施路線圖:分步推進的系統性變革
中藥材產業的振興,需要一套系統化的實施路徑,涵蓋試點選擇、風險防控與制度建設,最終實現質量、價格、金融的聯動升級。
1. 試點先行與經驗借鑒
並非所有中藥材都適合率先開展金融化試點。應優先選擇具備全球主導地位(產量佔全球95%以上)、市場需求穩定、產業基礎良好(已有規範化種植基地,質量檢測技術成熟)的品種。基於此標準,三七、黃芪、黨參可作為首批試點建議。這些品種不僅產業基礎紮實,市場規模可觀,且承載深厚文化意義,試點成功可形成強大示範效應。
事實上,地方試點已驗證了此路徑的可行性。安徽亳州作為全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其電子交易平台通過標準化合約,使試點品種的農戶收入穩定增長18%,企業採購成本下降12%。湖北李時珍交易中心則通過「圖譜標準」和遠期合約,將價格波動率從32%降至12%。這些案例證明,「市場+標準+金融」的模式能有效穩定市場、惠及農企,為全國性期貨市場的建立積累了寶貴經驗。
同時,中國在白糖、豆粕等農產品期貨領域已取得巨大成功,其「標準化合約+保險+期貨+數字化」的模式值得借鑒。豆粕期貨甚至影響了全球35%的貿易定價。這些成功經驗表明,通過制度設計,可以有效對沖風險、穩定預期,為中藥材期貨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成熟的範本。
2. 系統升級質量、價格與金融的聯動
產業升級的核心在於三大體系的重構。首先是質量革新。必須制定統一的交割標準,涵蓋產地溯源、有效成分含量、農殘限量等。以三七為例,可規定僅限文山產地、三年生、總皂苷含量不低於6%且農殘符合歐盟標準的產品方可交割。同時,引入區塊鏈溯源、多維檢測技術,並推廣GAP規範化種植、無硫加工和恒溫倉儲,目標是在三年內推動85%的主栽品種實現量化分級。
其次是價格重構。通過期貨市場實現價格發現與風險對沖,使藥農能提前鎖定售價,企業能鎖定採購成本。通過設定持倉限額、建立保證金動態調整機制,並搭建全國流通數據平台,有望在五年內將價格年波動率從±45%降至±12%,形成「價格引導生產」的良性循環。
最後是金融賦能。標準化的倉單可以作為抵押物,為融資困難的農戶和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例如,持有100噸符合標準的三七倉單,即可獲得銀行75%的貸款。此外,可籌建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GAP基地建設和智能加工設備,推動產業並購,提升集中度。
3. 風險防控與監管強化
推進市場化改革,必須將風險防控置於首位。為抑制過度投機,可設定價格波動閾值,當波動超過15%時動態上調保證金比例。為處理質量爭議,可建立由第三方機構執行的「雙盲質檢」機制。為應對國際貿易壁壘,需提前研究並推動與歐美市場的農殘、重金屬標準對接,獲取ISO國際認證。
同時,監管與合規體系必須加強。需要建立特殊追溯機制,確保每一批次藥材從田間到患者的全程可追溯,保障用藥安全。此外,對廣大藥農的教育培訓至關重要,需開展大規模培訓,使其理解並能運用新的市場工具。
四:戰略價值與未來展望:從原料大國到標準強國
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其價值遠不止於一個交易平台,更是撬動整個產業升級的「新引擎」。它符合新結構經濟學邏輯,即政府提供有效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從而釋放市場潛力。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流通環節的加價率有望從45%降至12%,惠及百萬藥農,助力鄉村振興。
展望未來,產業價值分布將發生深刻變化,原料佔比將逐步下降,而加工與品牌佔比將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國際化路徑將分步展開:從封閉運行到有限開放,再到全面對接國際資本市場。全球傳統中藥市場規模預計在2033年達到5,000億美元,中藥材期貨有望成為「一帶一路」健康合作的重要載體,推動中國從「原料大國」邁向「標準強國」,在全球健康產業中掌握定價權。
結語:以行動開啟振興之路,以制度創新撬動未來
中醫藥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千年智慧,也肩負著服務全民健康的時代使命。破解其產業困局,不能靠零散修補,而需以制度性創新為杠桿。建立中藥材期貨交易所,正是這一變革的起點。
通過試點「中國特產」藥材,強制推動標準化、穩定價格預期、激活金融屬性,中藥產業將從「賣原料」躍遷至「賣產品、賣技術、賣標準」。
正如上海數據交易所以「先行先試」破解數據要素化難題,中藥材期貨市場也可以在實踐中探索規則、凝聚共識、培育生態。從一省一品到全鏈條覆蓋,從國內市場到國際舞台,這條振興之路清晰可見。
2025年,全球中藥材市場年複合增長率超8%,2033年規模有望突破5,000億美元。在這一歷史性機遇面前,中國不能再停留在「看天吃飯」和「手抓鼻聞」的粗放階段,而應邁向「數據驅動、標準引領、金融賦能」的現代產業體系。
中藥材產業振興不能等待「萬事俱備」。改革需要避免「坐而論道」,轉向「起而行之」。突破口在於行動——從一個品種、一個產區、一個平台開始,以市場倒逼標準,以金融激活產業。
項目具體落地在實施層面會遇到標準,技術、人才和監管等嚴峻挑戰,同時如何妥善處理各式各樣的矛盾;例如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平衡、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的邊界、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的融合等等;另外,改革必然會觸動現有利益格局,但這些挑戰恰恰是改革需要勇氣和決心去攻克的堡壘。
時不我待,唯有行動,只要試點有序、監管到位,金融能成為中藥產業「由大轉強」的芯片級引擎。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