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日本榮獲諾獎為何井噴?

2025年度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項的頒布落幕,日本又增添了兩名諾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榮獲化學獎,大阪大學教授阪口志文榮獲醫學獎。這意味着,本世紀以來日本已經有22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獲獎者(包括3名美籍),幾乎每年都有進帳。相比之下,中國僅屠呦呦教授獲此殊榮。

日本諾獎的井噴,可以視為一個「長期主義」的勝利。這當中包括長期、穩定且有針對性的國家戰略與投入,扎實的基礎教育、自由研究,以及工匠精神、企業研發、學術傳承,等等。

相關新聞:2025諾貝爾獎|澳、日、美3科學家憑金屬有機骨架研究獲化學獎

學者:與戰後教育改革有關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指出,日本諾獎得主在二戰後接受高等教育的超過9成,在日本國內讀完大學本科或專科的達到100%,獲獎奠基性成果幾乎都是在進入1970年代之後取得,也就是日本研發經費投入佔GDP達到2%之後才取得。他總結,這與戰後的教育改革有關,亦得益於研究開發經費的持續增長,沒有經濟的強有力支撐是不可能的。

相關新聞:2025諾貝爾獎|三名美、日學者共同奪得醫學獎 促進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等新療法

隨着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中國這十幾年研發經費亦大幅提升。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超過3.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3%,佔GDP2.68%,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頂尖高校的排名也拋離日本。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繼續蟬聯亞洲第一,並連續3年排在全球第12位,亞洲第二位是連續兩年排行全球第13位的北京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則是排名第26位。

研究成果到獲獎均需22年

諾獎的頒發具有顯著滯後性。研究表明,從科研成果誕生到獲獎平均需22年。中國持續投入研發,出現諾獎應該不會遙遠。當然,在自由研究、工匠精神等方面,還須向日本學習。

紀曉華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