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科技巨頭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巨額投資AI基礎設施。然而這場數以萬億計的投資熱潮背後隱藏著一個關鍵問題——這些公司能否、何時能夠收回這些巨額投入?更甚是,有不同研究指出市場對AI前景過度樂觀,有分析師便直言,無法證明目前投資水平合理,擔憂2000年科網泡沬重演,現在的科技巨頭會步當年斥巨額投資網路基建而倒閉的電信公司後塵。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北達科他州埃倫代爾鎮,這個僅有1,100人口的小鎮,正在建設一座造價超過150億美元的 AI 工廠,相當於北達科他州年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而這只是現時AI建設狂潮中的一個縮影。
4大雲供應商明年花近4000億美元
各大美國科技公司在過去3年間積極投入於AI數據中心、晶片和能源領域的資金,經通脹調整後已超過美國40年來建設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成本。Meta行政總裁朱克柏格早前白宮晚宴上預測,到2028年,Meta在美國的支出可能達到 6,000 億美元左右。
另外,4間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Alphabet、微軟、亞馬遜、Meta明年資本投資支出預計接近 4,000 億美元。另外,OpenAI高層計劃需要至少1兆美元的數據中心投資,其行政總裁奧特曼曾表示,未來幾年OpenAI 將平均每年向甲骨文支付約 600 億美元用於數據中心伺服器。

8000億美元AI需求方良好回報
以上天文數字般的投資能否獲得合理回報?風投公司紅杉的合夥人卡恩估計,僅 2023 年和 2024 年投入 AI 基礎設施的資金,就需要消費者和企業在這些設備生命周期內購買約 8,000 億美元的 AI 產品,才能產生良好回報。
貝恩顧問公司更是預測,這波 AI 基礎設施支出,要求 AI 年收入到 2030 年達到 2 兆美元。這一數字將超過亞馬遜、蘋果、Alphabet、微軟、Meta 和英偉達 2024 年的收入總和,是全球訂閱軟體市場規模的五倍多。

去年AI產品收入僅450億美元
不過,據摩根士丹利估計去年 AI 產品收入僅約 450 億美元。 Bernstein 分析師默德勒直言,科技行業將如何彌補這一缺口是「牽涉兆美元的問題」。
有矽谷觀察人士擔憂,當前的 AI 熱潮越來越像上世紀 90 年代末的科網基建泡沫。當時,電信公司斥資逾 1,000 億美元在全美鋪設光纖,確信網路增長將是爆炸性的。結果造成大規模過度建設,隨著泡沫破滅,電信業成為受創最嚴重的行業,多家行業巨頭紛紛倒閉。
AI基建大量舉債或潛在風險
另外,CoreWeave的崛起展示了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複雜融資結構和潛在風險。這間6年前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加密貨幣礦商,如今已成為市值超過通用汽車的算力巨頭。公司已與科技公司簽訂未來幾年租賃其伺服器的合同,總價值超過 420 億美元。
然而,CoreWeave 的增長是通過大量舉債實現的。公司背負約 150 億美元債務,且需為數據中心的租約支付 560 億美元,這些租約通常為期 10 年左右。相比之下,其與科技公司的交易通常只有 2至5 年。這意味著在客戶合約到期後,公司仍需支付數百億美元的款項。如果建設浪潮超過實際需求,或科技公司轉向自建設施,CoreWeave 的數據中心可能面臨與 21 世紀初那些休眠的光纜相似的命運。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 AI 的樂觀預期可能難以實現。麻省理工學院報告發現,95% 的受訪組織尚未從 AI 產品投資中獲得任何回報。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研究發現,AI 聊天機器人對「工人的收入、記錄工時或工資沒有產生明顯影響」。
有AI公司高層表示,每一個新的AI模型,例如ChatGPT-4和ChatGPT-5,它們的訓練和向全球發布的成本都比上一個高得多,通常是前一個模型成本的三到五倍。這意味著投資回報必須要更高,才能證明支出的合理性。
無法證明目前投資水平合理
科技投資者 Silver Lake Partners 的聯合創始人羅傑·麥克納米警告:「這比所有其他科技泡沫加起來還要大…即使能像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技產品一樣成功,也仍然無法證明目前的投資水平是合理的。」
儘管存在諸多擔憂,資金仍在持續湧入 AI 領域。埃倫代爾鎮的鎮長弗萊厄蒂道出了當前 AI 投資狂潮的兩面性:「我們正在冒險一搏,如果 AI 熱潮衰退,一切都可能崩潰,這令人擔憂。」但如果不抓住這股浪潮,「20 或 30 年後,埃倫代爾有可能成為一座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