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參議員威善高(Scott Wiener)聯同本地藥劑師及藥房支持者,25日上午在列治文區的Joe’s Pharmacy舉行記者會與集會,呼籲州長紐森簽署SB 41法案,遏止處方藥中介機構(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 PBMs)的壟斷行為,拯救正面臨倒閉危機的社區藥房,並降低處方藥價格。
威善高指出,PBMs是處方藥供應鏈中的「中間商」,透過操控價格、壓低藥房報銷費用和限制配藥選擇,導致本地藥房接連關門。他批評:「這些大型中介企業不僅抬高藥價、增加醫療成本,更企圖摧毀社區藥房,迫使病人使用郵購服務。」為牟利,PBMs往往偏好成本較高的藥物,甚至要求病人若想一次領取90天藥量,必須使用其旗下郵購藥局,否則只能在本地藥房領取30天份藥物。
他同時指出,聯邦層面的醫療預算削減已讓數千萬人失去保障,加州有責任透過立法讓醫療與藥物更可負擔。「我們不能讓居民在購買食物和買藥之間作出選擇。SB 41的目的,就是制止這種不公平行為,保障藥房和病人的權益。」
華埠康健藥房負責人勞勁良(Peter Lo)經營社區藥房38年,他直言PBMs報銷金額有時甚至低於藥品成本,令藥房難以為繼。「我們不僅提供雙語服務,更是許多長者和弱勢群體獲取健康照護的重要橋樑。」
Joe’s Pharmacy藥劑師周淑賢(Kimberly Chow)指出,PBMs的運作缺乏監管與透明度,令藥房被迫以「負利潤」營運。「2010年至2020年間,全美約有三成藥房倒閉,對公共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她強調,SB 41有助保障消費者選擇權、提高藥價透明度,並維護社區藥房生存。
執業超過四十年的藥劑師Tony Bastian則形容現況「前所未見」。「社區藥房是醫療體系的靈魂,我們全天候為病人服務,但報銷金額低得離譜,連基本營運都難以維持。」他批評PBMs以「愛簽就簽、不簽就滾」強推合約,剝奪藥房議價能力。「律師問一個問題收300元,醫生看診就收費,我們卻幾乎在義務工作。」
威善高表示,此次改革獲獨立藥房、連鎖藥房及醫療倡議團體共同支持。他強調:「PBMs已從協助制定藥品名單的行政角色,膨脹成比保險公司更大的巨頭,從整個系統中榨取金錢。這種行為必須終止。」本報記者蘇婕雅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