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市參事殷嘉立,不僅是對一位民選官員的信任投票,可能更象徵著三藩市西區華人移民社區政治參與的歷史轉折點。從罷免教委到罷免地檢官,再到這次罷免市參事,華裔移民選民一次又一次展現強大的動員力,已成為三藩市政治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但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西區華人能否從「憤怒的選民」蛻變為「政治領導者」,將決定這場華人草根運動能否實現長遠發展,進而轉化為更大的政治動能。
罷免運動副競選經理奧托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這次罷免是對政治建制派的一次嚴肅警醒:「金錢的力量遠不如人民想像的強大。當政策持續讓民眾生活艱困,人民就會挺身而出。」
華裔民主黨協進會會長招霞表示,華人的聲音長期被政客忽視,而這次罷免選舉正是區內華人發出的強烈抗議。「這次選舉表明華人的聲音終於被聽到了。」協進會前主席朱元吉指出,候選人往往只在需要選票時才與華人社區接觸,在政策決策過程中卻常被邊緣化,這種「用後即棄」的模式激起了社區的憤怒。
罷免運動領袖之一朱偉提到,自己在疫情期間因教育議題而開始關注政治,後來參與程度日漸加深。她表示,並非西區華人移民不想參與政治,而是許多華人移民往往因為擔心自己的英語能力而無法深度參與。她鼓勵華人移民勇敢承擔責任:「我希望像我一樣的華人移民能夠站出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與代表我們的需求。」
罷免運動另一領袖、日落區五金店店主周紹鋆表示,對於是否將來參與第4區市參事選舉,仍需多方面考量,但他希望未來的市參事能夠認真傾聽民意。
曾參選第四區市參事的譚達仁(Arthur Tom)接受本報採訪表示,對被市長任命或其他選項保持開放態度。
西區華人社區雖然在經濟上取得成功——房價中位數已超過150萬元,擁有優質學校和商業區,但在政治領導力方面仍有發展空間。何文健指出,未來的西區華人政治領袖需要具備更寬廣的視野:不僅要代表西區的中產階級華人家庭,還要關注區內的弱勢華人群體;不僅要維護既有利益,還要推動整個社區的進步。
這次罷免選舉中出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從進步派桑德斯的支持者到特朗普的粉絲,形成了跨越政治光譜的聯合陣線。奧托認為,這本質上是一個工薪階層的聯盟,是所有面臨驅逐風險、需要為生計奔波、需要照顧孩子或父母的人組成的聯盟。
西區華人移民社區正站在政治覺醒的十字路口。他們可以選擇繼續做「憤怒的選民」,在每次選舉中表達不滿;也可以選擇成為真正的政治領導者,為整個三藩市華人社區,乃至更廣泛的亞裔社區開創嶄新的政治未來。
華人社區的政治覺醒無疑標誌著一個歷史性時刻,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從「反對什麼」到「支持什麼」,從被動反應到主動領導——這將是華人草根社區邁向政治成熟必須面對的道路。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