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非洲」 理想受挫於現實

多年來,「回歸非洲」運動在美國非裔群體中反復興起,又屢屢受挫。從19世紀殖民協會推動的利比里亞移民,到20世紀馬爾科姆·X等領袖宣導的「非洲根源認同」,再到近年部分美籍非裔精英人士試圖在加納、塞內加爾等地投資、興辦教育。這些運動的初衷往往崇高,一方面試圖擺脫美國系統性種族歧視的桎梏,另一方面希望以資本和技術「反哺」非洲,構建一個烏托邦。然而,現實卻總是殘酷,理想主義的熱情最終被非洲複雜的政治環境、落後的基礎設施和根深蒂固的文化隔閡所擊碎。

「回歸非洲」運動的支持者常將非洲浪漫化為一個等待拯救的「故土」,或是一個亟待開發的「藍海市場」。這種想像忽略了非洲的現實,許多國家仍受困於殖民遺產下的治理困境,腐敗、低效的官僚體系讓外來投資者舉步維艱;電力、交通、網路等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現代化產業難以落地;更不必說部族矛盾、安全風險對日常經營的威脅。例如,利比里亞作為19世紀美國非裔移民建立的「理想國」,如今仍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其政治動盪和經濟蕭條恰恰證明,單純的種族紐帶無法替代制度建設。

此外,許多「回歸者」低估了文化差異的鴻溝。美國非裔人士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早已被西方世界的個人主義塑造,而非洲社會的家族網、傳統權威和集體主義邏輯,常常令他們無所適從。加納政府曾向非裔美國人推出「回歸公民權」政策,但實際定居者中,許多人因無法適應當地生活而再度離開。

更尖銳的矛盾在於,「回歸非洲」運動在實踐上往往不自覺地複刻了殖民邏輯。當美國非裔帶著資本和技術進入非洲時,很容易被視為「特權外來者」,甚至被批評為「黑色皮膚的新殖民者」。當地人未必歡迎這種「救世主心態」,尤其是當投資項目未能惠及基層、反而加劇土地爭奪或階層分化時。2019年,加納「回歸年」活動中,部分非裔美國投資者因土地糾紛與當地居民爆發衝突,正是這一矛盾的縮影。

非洲不需要救世主,而是平等的合作夥伴。若想真正推動非洲發展,美國非裔群體的努力應轉向更務實的路徑。比如投資以本地需求為導向,而不是單方面輸出「美國標準」。許多「回歸」項目因急功近利而失敗,相比而言,可持續發展的醫療、教育合作比象徵性的「返鄉儀式」更有價值。不管是體育明星、娛樂明星還是網絡紅人,如果能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促使西方政府取消對非洲的不公平貿易壁壘,要比僅僅停留在情感號召更上一層樓。

「回歸非洲」運動的挫敗,本質上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次次碰撞。非洲不是烏托邦,它的發展需要的是謙卑的傾聽、平等的協作,以及對複雜性的清醒認知。

要聞